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張敏婷
頭痛、焦慮、心煩……我們通常將這些不適感視為需要消除、避免的事情。然而,有一種特殊的不適,非但不是危機的警報,反而是成長的契機,這便是“積極不適”。
心理學上,積極不適是指在追求有意義的目標、實現個人成長或突破現有能力邊界時,所必然產生的一種暫時的、有建設性的心理或生理緊張感。比如,當你學習一門新語言或接受一項超出舒適區的任務時,那種頭腦發漲、稍感焦慮卻躍躍欲試的狀態;當你閱讀一本艱深的書籍,或與他人的觀點激烈碰撞,內心感到困惑卻又隱約覺得觸及了新知識時;當你決定早起鍛煉、健康飲食或開始冥想,最初幾天身體和意志力的“抗爭感”與“陌生感”;當你鼓起勇氣向他人展現脆弱以尋求更深聯結時,內心的忐忑與緊張。這些都是積極不適,雖會心率輕微加快、有一定的自我懷疑,但同時混雜著興奮與好奇。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不舒服”都是消極的,積極的不適感有四大益處。一是重塑大腦。積極不適感正是大腦在應對新挑戰時,被迫建立新神經連接的表現。每一次感到“有點燒腦”,都是你的大腦在重塑和升級。二是歷練心性。主動經歷一定量不適,如同為免疫系統注入微量病毒,能有效提升我們應對未來更大壓力和不確定性的心理免疫力。三是突破瓶頸。卓越與平庸的分水嶺,往往就在于能否耐受更高水平的不適。運動員通過耐受肌肉酸痛變得更強,專業人士通過挑戰復雜項目變得資深。四是構建自信。每一次成功度過積極不適區,都是一次對自我能力的確認。這種“我做到了”的成就感,會積累成深厚的自信,激勵你迎接下一個挑戰。
即便有這么多好處,一般人面對不舒服、費勁的感覺時,首先想的還是放棄或逃避。但為了保留積極不適的促進作用,可有意識地通過一些策略,化不適為前進動力。
精準辨識,給不適“貼標簽”。當不適感來襲,先暫停,問自己三個問題:“這個挑戰對我有長遠意義嗎”“度過它,我能獲得成長嗎”“這種不適是在我可控、可承受的范圍內嗎”。如果答案都是“是”,那么它很大概率是“積極不適”。給它貼上“成長信號”的標簽,能瞬間改變你的認知,從“我要受苦了”轉變為“我正在進步”。
分解目標,掌控不適劑量。將大挑戰分解為一系列小步驟。跑5公里令人生畏,但“先穿上跑鞋下樓”則容易得多。每完成一個小步,都給予自己積極反饋。這種“微成功”能持續提供動力,避免被巨大的不適感淹沒,讓人停留在“學習區”而非跳到“恐慌區”。
聚焦過程而非結果。如果總想著“我必須完美演講”,壓力會劇增。但若將目標定為“今天嘗試與觀眾進行3次眼神交流”,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可控的過程上。積極不適關乎努力本身,享受這個探索和嘗試的過程,結果反而會不期而至。
進行認知重評,重構敘事。將內心的獨白從“我好緊張,我不行”轉變為“我感到興奮,我的身體正在為重要的事情做準備”。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單純的認知改變就能影響生理反應。將不適解讀為“激情”而非“恐懼”,能調動你的最佳狀態。
建立“恢復—反思”機制。積極不適不是沒苦硬吃。挑戰之后,必須有意識地安排恢復期,讓身心整合所學。更重要的是,在恢復后反思:“我從這次經歷中學到了什么?我的能力有了哪些細微的提升?”這種反思能將短暫的體驗固化為永久的成長?!?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