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社會面感染者人數增多,包括醫療機構職員、社會公共服務人員、商超快遞外賣從業者等,感染風險升高。醫療系統受到的沖擊較大,醫護人員也已經做了心理準備。當前,醫療資源擠兌主要體現在發熱門診和急診上。因為民眾出現癥狀后前往藥店購藥時,發現一些鎮痛藥、感冒藥等臨時供應緊張,只能前往發熱門診、急診看病開藥。
現在,國內疫情防控的目的發生了變化,不再把防院感、防擴散放在首位,而是將積極救治患者放在第一位。所以,醫院應對策略也在進行調整。重點科室例如監護室、手術室、婦產科、透析室的醫護人員,面對的是脆弱人群,因此他們必須確保自身陽性后徹底康復,無傳染性了,才能返回崗位。這波疫情下,醫療機構受到沖擊的時間比社會面更早。也因此,目前很多醫療機構員工正陸續返崗,部分感染員工也開始進入康復階段。后期,醫院人手緊缺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
我認為,接下來醫療資源擠兌現象可能會出現在醫院床位使用方面。前期,感染人群主要是一些年輕人、上班族;之后,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包括自身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會收到沖擊。平時,一些老年人可能不常出門,也因此能躲過第一波感染,但隨著年輕人感染人數增多,與老年人接觸幾率變大,例如一些年輕人會回家探望老人等,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被感染。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在感染新冠后,前幾天可以居家休息觀察癥狀,在感染四、五天之后,部分老年人特別是有基礎疾病的人,可能會出現肺炎以及基礎疾病控制不穩定的狀況。此時,他們需要就醫治療,對床位甚至重癥床位的需求會隨之增加。也因此,接下來醫院的住院壓力更大,可能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疫情三年,無論是醫生還是民眾都對病毒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傳染病醫生來說,也補了很多課。比如在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方面,進一步了解到首先需關注疾病致病力,最直觀的就是病死率,也就是在感染者中有多少人會失去生命。接著,隨著病毒變異、病死率下降、病毒傳染性增強,對社會威脅仍然非常大。這時也要考慮疾病死亡率,因為如果感染人數很多,即便是致死率很低的疾病,也會威脅高風險人群,從而導致總死亡人數很多。尤其是在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依然要予以重視。從傳染病角度說,疫苗的接種率、既往感染人群等,可能都影響著疾病傳播速度。另外,醫生們還學到了基本傳染指數、基本再生指數以及實時傳染指數等概念。事實上,即使是很多醫學專家,對這些概念也比較陌生。
對民眾來說,也從3年疫情中學習了很多。首先,深入了解傳染病傳播途徑。從前,大家可能只知道流感是通過空氣傳播;消化道疾病可以通過食物傳播……如今,民眾知道了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例如即使沒有面對面,電梯里旁邊有人咳嗽、打噴嚏,自己也可能被傳染;樓上有感染者,病毒也可能通過下水道、排煙管道,感染樓下鄰居。甚至,呼吸道疾病還可以物傳人,盡管概率較低。這就要求居民在家要注意多開窗通風,減少風險。其次是咳嗽的禮儀。任何時候都不要直接對著人毫無遮擋地咳嗽、打噴嚏,需用紙巾或是胳膊遮擋,但不要用手直接遮擋。第三,深入理解社交距離概念。即使迎來春暖花開、回到疫情前基本平穩狀態,民眾的衛生習慣也已經養成,對于傳染病的認識也更深刻,了解到病毒是真的能傳染。這些都是疫情留給社會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