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營養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質基礎,也是免疫系統的物質基礎。很多營養素跟免疫力密切相關,包括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鐵、鋅等,其中有的營養素是免疫器官、免疫因子、免疫細胞的重要組成,有的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因此“吃好”才能保證健康,才能讓免疫力在抗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到底怎么算“吃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強調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樣。要求我們每人每天至少吃12種食物,每周吃25種以上。原因在于,我們人體需要40多種營養素,單一食物并不能滿足人體所有的營養需求。通過食物多樣、合理搭配,有助營養均衡,維護免疫系統功能。
為了讓大家“吃好”,這幾年國家出臺了不少政策和計劃,比如“三減三健”“減油減糖減鹽”“營養行動計劃”等,這些政策計劃的出發點是好的,關鍵是怎么實施和落實。對于個人,還是要提升自己的營養素養,合理搭配食物。實際上,健康就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來的。如果大吃大喝,帶來的就是對健康的損害。隨著疫情防控逐步放開,接下來有些人可能會報復性地大吃大喝,提醒這些人應考慮怎么維護自己的健康。建議大家掌握合理膳食的相關知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
針對孩子們,我們需要傳播營養知識,開展食育教育,通過合理飲食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針對老人和慢病人群,我們也需要加強科普,加強科學傳播,把科學研究的結果轉化成他們實際能用得著的知識技能。當然也需要相關企業一起努力,比如根據不同人群的營養需求開發相關的營養健康產品。
如今,國家相關的政策、行動計劃有很多,怎么執行至關重要。我們要行動起來,這需要政府、企業、科研界、科普界共同努力,營造“健康中國”建設的大氛圍,針對不同人群落實不同的政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病拐點很快就會到來,國人的營養素養、健康素養、整個健康水平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