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2023環球時報年會“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論壇 在人民日報社舉辦。本次論壇由環球時報、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生命時報主辦,并得到一汽紅旗、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愛康集團的大力支持。
2011年以來,環球時報已連續舉辦11屆年會。經過多年耕耘,環球時報年會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獲得國內外高度關注和美譽。今年年會主題聚焦“二十大之后的中國與世界”,并首次設立“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論壇,由《環球時報》與旗下大眾健康類媒體《生命時報》共同舉辦,旨在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為促進公衛發展、全民身心健康、建設健康中國、共享美好生活出一份力。
本場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匯聚了大健康領域的政府官員、知名學者、商業領袖。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姚宏文,中國健康教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長寧,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躍,環球時報副總編輯孟宇紅,環球時報副總編輯謝戎彬等19位嘉賓參與了本次活動。
環球時報副總編輯孟宇紅在致辭中表示,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緊張動蕩,無一不在影響全球事業的發展。新形勢下,人類生命健康與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這是中國關注的大事,更是關乎世界未來發展的主要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建成健康中國作為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的重要方面,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并提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大格局。全球危機需要全球解決,人類健康需要共同守護,我們理應為這個目標盡最大努力。值此之際,今年環球時報首次提出并設立“生命健康分論壇”,開展多領域、深層次的對話交流,以實際行動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
本場論壇主要由三場圓桌對話組成,與會嘉賓圍繞“構建全球公衛共同體”“提高生命質量”“促進心理健康” 三個話題展開討論,受到廣泛關注,內容沖上多平臺新聞熱榜?;顒釉隍v訊視頻、微博、視頻號、抖音、快手等多平臺同步直播,累計觀看量達544.2萬人次。
論壇上,“國人心理健康促進行動”項目正式啟動。這是一個推動心理健康促進的公益項目,由生命時報發起,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指導,旨在更好地科普心理健康知識。
本場論壇也是2023環球時報年會的一場開幕預熱。12月17日一年一度的環球時報年會如約而至,屆時將有更多大咖出席盛會,聚焦“二十大之后中國與世界”,梳理即將過去的2022年,并對2023年的國內外局勢進行預測和展望。敬請關注!
共同健康—— 構建全球公衛共同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明年一二月份,我們將迎來抗疫曙光
短期內感染人數一定會增加,但整體來看,情況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明年一二月份的高峰過后,疫情會進入常態,市場逐步恢復,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不再受到大的影響。
三年抗疫是不平凡的,抗疫精神是不朽的,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繼承好。三年抗疫也是對醫療衛生工作的一種檢驗,我們從中發現了一些短板。例如,如何強基層,國家重大項目要考慮長遠布局、關鍵技術和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中醫藥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大的貢獻就是提供了第二道屏障。疫苗是第一道屏障,中醫藥與疫苗相結合,中西并重,就可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之路。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首輪高峰感染期”不同城市要區別來看
從當前奧密克戎的傳播和流行來看,有些城市已經進入快速上升期,有些還處于早期擴散期,最終的峰值在不同區域之間會有時間差異。
從城鄉來說,城市達到的高峰時間可能要比邊遠、農村地區要來得早。從感染人群來說,活動較頻繁、外出比較多的人,往往是第一波被感染的人群。隨著感染的推移,老年人、流動性較小的人群,很快也會進入感染高峰。目前,亟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疫苗接種,特別是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配置相關資源,特別是醫療資源儲備、藥物供給,堅持分級診療,促進能力提升,做好公眾教育;
采取適度的社會干預措施,根據醫療擠兌是否發生及其強度,適當、有序地來采取干預措施;
強化對于病毒變異的相關監測和科學研究。
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專家曾光:不能把疫情來勢洶洶的原因都歸結于“放開”
“放開”不單純取決于公共衛生決策。中央決策是綜合考慮,要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際關系等各方找到一個平衡點?,F在的時機是比較合適的。從公共衛生來看,雖然準備沒有做得很充分,但疾病已經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變化,如感染率大幅度提高,傳播系數已經達到二十多,病死率卻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萬分之一。
現在,疫情上升速度非???,出乎一般人的預料,甚至出乎公共衛生專家的預料,來勢洶洶。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歸結于“放開”。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北方是BF.7,在南方是BA5.1,這些變異株的傳播率都是很高的。放開以前,傳播率已經上升了,再加上冬天的氣候有利傳播。另外,人群打完第三針疫苗的時間間隔太長了,抗體水平開始下降。完全靠疫苗阻擋疫情傳播已經不現實,綜合的結果就是疫情大幅度上升。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亟需解決新冠“降類”的問題
疫情暴發三年來,我國防控始終嚴格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法律框架進行。然而,在抗疫過程中,在保護各方合法權益、約束問題行為方面也確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今將新冠肺炎降類管理的時機越來越成熟了,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后續問題都能迎刃而解?,F在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從將施行近3年的新冠“乙類甲管”回調至“乙類乙管”,將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降到丙類傳染病管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現在醫療擠兌主要體現在發熱門診和急診
目前,醫療系統受到的沖擊較大。前期,感染人群主要是年輕人、上班族,醫療資源擠兌主要體現在發熱門診和急診上。接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被感染,醫療資源擠兌現象可能會出現在醫院床位使用方面。
因此,接下來醫院的住院壓力更大,可能還有一場硬仗要打。目前,很多醫療機構員工正陸續返崗,部分感染員工也開始進入康復階段。后期,醫院人手緊缺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
香港立法會議員、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衛生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恒鑌:從香港經驗來看,“放開”是可以放心的
內地最近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出的改進和改變,是很合適的政策。以奧密克戎的低毒性,以及我們在用藥等方面累積的經驗,現在是可以放心逐步開放的,但要重點保護好老人和小孩。
另外,疫苗接種是防控措施里最重要的一環,提高疫苗接種率非常必要,香港的安老院中接種過疫苗的老人基本上都可以安全度過。
共建健康—— 提高生命質量,創造美好生活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長寧:個人健康素養對防疫起了重要作用
通過本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到,提高健康素養對于人民少得病、晚得病和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提高生命質量都非常重要。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已達到25.4%,比2012年的8.8%有了很大提升。分析10年間的結果發現,從2012年以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的水平呈穩步提升態勢,特別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來,提升幅度明顯增加。但也要看到,我們的健康素養水平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維度也存在不平衡現象,一些知識的掌握、行為的養成還存在短板和弱項。每個人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需要不斷學習,努力提升健康素養。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實現美好晚年,要有積極老齡觀
進入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過去5年,黨和國家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但社會上談起人口老齡化時,還是有許多悲觀、負面的看法。其實,40年前聯合國召開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就提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所以,要想辦法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想實現美好的晚年生活,從國家層面、家庭層面、個人層面來落實,樹立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躍:提供中國特色的健康養老、普惠養老方案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創造出老年人期待的美好生活,將成為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課題。
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發力:第一,全社會要樹立積極的老齡觀念。第二,加強完善政策體系。第三,擴大健康養老的有效供給。在加大養老投入方面,我們既要有創新精神,同時還要加大創新科研的力度,緊緊圍繞老年人健康養老的周期,特別是預防和延緩老齡化、養老照護方面,系統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養老場景。所以,我們還要加強與世界先進醫療健康養老的國家進行交流、探索,不僅分享世界在健康醫療養老方面創造的這些成果,同時提供中國特色的健康養老、普惠養老的解決方案,促進中國健康養老能夠快速、健康、高質量地發展。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每個人積極參與,慢病拐點將早點到來
目前,一些歐美國家和地區已出現慢病發病的拐點,如有些國家因控煙或公共衛生措施的實施,肺癌等腫瘤的發病率已開始下降。但我們也有信心。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分析數據顯示,由于采取了綜合有效的公共衛生,2010年后,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上升速度已有所減緩,這都說明慢病的綜合施策是有效的。為了讓拐點盡早到來,我們應更加深刻理解慢病防控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財政、醫保、稅收、教育、體育、科研等都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人、每個部門都應該積極參與,結合自身優勢有所作為,真正踐行“寓健康于萬策”。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教授馬冠生:健康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來的
“民以食為天”,營養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質基礎,“吃好”才能保證健康,才能讓免疫力在抗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到底怎么算“吃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強調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樣。要求我們每人每天至少吃12種食物,每周吃25種以上。實際上,健康就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來的。如果大吃大喝,帶來的就是對健康的損害。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運動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張一民:未來5到10年,全民運動效果凸顯
近十年來,國家在推動全民運動方面做了好幾件事:一是打造“15分鐘健身圈”,我國人均體育產出面積達到2.41平方米,已經快接近“健康中國”的要求;二是積極建立群眾性體育組織、群眾性賽事,來推動全民健身,同時也帶動很多產業化的發展;三是加大對科技健身指導隊伍的培訓。未來5年到10年,這些舉措的效果一定會凸顯。
共筑健康——促進心理健康,提升國民幸福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抑郁癥正成為負擔最大的疾病
隨著經濟發展,這些年抑郁癥、焦慮癥的發病率持續走高。精神心理疾病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帶來的影響巨大。在所有疾病中,抑郁癥正逐漸成為負擔最大的疾病,已超過癌癥、心血管疾病對人的影響。心血管疾病有的可以治好,患者痊愈后可維持正常的生活。但是抑郁癥給個體帶來的痛苦巨大,導致他們生活質量低下。世衛組織稱,抑郁癥對健康的損害超過冠心病對健康的影響。心理問題不僅傷害個體,對社會穩定也會造成巨大影響。因此,我們呼吁社會各界,包括政府、企業、學校、社區、媒體等,要充分重視新冠疫情給社會帶來的心理影響,積極采取措施,以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姚宏文:提高國民心理健康需要四方發力
黨的二十大對重視國民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提出了明確要求,結合我們中心的主責主業,可從四個方面助力提高國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充分發揮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在落實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中的行業引領作用。第二,聚焦疫情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促進相關管理服務體系的搭建和完善。第三,著力加強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資源的整合與共建共享,發揮宣傳教育的先行先導作用。第四,努力推動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隊伍。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教授喬志宏:青少年身心健康,離不開人生意義感和價值感的培養
新冠疫情暴發三年以來,對很多人的心理狀態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較為嚴重的長期影響。學校應當把心理健康和生涯發展融入到學科教學中,把每一門學科的課堂變成心理健康、心理韌性和生涯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升其意義感和價值感。在提高分數的同時,也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陳雪峰:我們需要一個應急心理服務體系
什么是應急心理服務體系?比如,在遭遇突發事件時,個體因為接受了跟應急心理相關的科學知識,心里比較有數了,就不那么恐懼和害怕。在組織層面,當某些個體需要相應的心理服務時,醫療機構、社區、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也能提供高質量的針對性干預措施。從社會層面來說,應有制度乃至法律來保障真正有心理服務需要的人得到服務。這些是應急心理服務的一部分,但還不是全部。
理想化的應急心理服務,不只是出現問題了去應對它,更應該做好準備去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尤其當局部地區發生突發事件,通過信息傳播放大影響到更多人。我們評估更大范圍的心理影響,然后去做應急心理處置,還要做事后評估,來完善個體到組織到社會的應急心理服務體系。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三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獻云:當不良情緒襲來,要“自助”也要學會“求助”
新冠病毒感染不僅影響到身體,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心身是一體的,我們要學會關注心身健康。當不良情緒或心理疾病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以及人際交往時,我們要學會“自助”。如果“自助”無效,尋求周邊人幫助也無效,要尋求專業的幫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