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著名國學專家、中醫文化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 張其成
本報記者 施婕
編者的話: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張其成教授自幼學習中醫和國學,早年便對《黃帝內經》產生濃厚興趣,經過多年不輟的學習研究,成為第一位專門研究《黃帝內經》的博士后。在他看來,《黃帝內經》不僅是中醫經典,更是養生寶典,其中論及的精氣神合一、順應自然、身心同養等理念,皆是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鑰匙”。本期,《生命時報》特邀張其成教授梳理《黃帝內經》真諦,幫助大家尋求養生之道。
放慢呼吸,養精氣神
依據《黃帝內經》,張其成認為生命有三大要素,即精、氣、神。中醫理論中,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形體培育、化氣生神,都由精來完成,它對應我們的身體;神是生命的主宰,臟腑運行、外在行為、思維活動都由神來指揮,它對應我們的心智。但想要身心健康,光有精和神還不夠,需要二者互相滋生、互相助長,這便需要氣的推動來達成。因此,氣是生命的能量,靠呼吸得以維持。精充氣足神旺則身心健康,養生其實就是養精氣神,首先應從練氣開始。
張其成說:“氣是溝通精與神的橋梁,也是統貫《黃帝內經》的核心概念,在儒、釋、道、醫各家的養生功夫中,不論動、靜,調息都是入門之法?!闭{息,就是通過呼吸來理氣,氣理順了,精才能安,神才能寧。一呼一吸保持在6.4秒是最正常的,而現代人一次呼吸一般為3.3秒,比古人快很多。呼吸放慢,脈搏漸漸也會放慢,生命進程也就放慢,壽命就延長。因此,把呼吸放慢并形成習慣,是一種有效的養氣方法。
練習時,身體坐直,兩手交叉,雙手拇指微微相觸放于腿上,舌尖抵住上牙根部,雙眼微閉,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深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收縮,盡量讓腹部的隆起和收縮都達到極點,這樣可將呼吸放慢。60次為一組,每天至少做兩組,逐漸養成自然的慢呼吸。
順應四時,防病抗衰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相參相應,自然界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
一年之中,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合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陽氣在春天生發,逐漸積累,在夏天達到極點,陰氣在秋天出現,由少變多,在冬天達到極點。因此,在春夏要助長陽氣,到了秋冬要扶持陰氣,順應這樣的規律,就能與萬物一同經歷生、長、收、藏的生命歷程,從而遠離疾病。張其成建議,春夏可以晚睡早起,多去戶外大步走,穿衣要寬松,頭發不要緊束,保持情緒穩定,多吃新鮮蔬菜;秋冬要早睡晚起,多吃水分充足的溫潤食物,心情要愉悅。
日夜之間,人體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發生變化。十二時辰中,子時(23點到1點)、午時(11點到13點)、卯時(5點到7點)、酉時(17點到19點)對健康的影響最大。子時陰極而陽現,午時陽極而陰現,這兩個時辰是陰陽的交接點,睡眠狀態對完成陰陽交接最有利,因此古人常有睡子午覺的習慣。張其成建議,夜里11點前入睡,中午要睡30分鐘午覺或閉目養神15~30分鐘。卯時和酉時是陰陽的平衡點,卯時起床、酉時運動,有助于保持氣血活力。
《黃帝內經》還認為,女子七年、男子八年為一輪生命周期。對女性來說,35歲、49歲是兩個健康節點。女性35歲時開始腎氣衰退,應注意補養氣血,適當吃些大棗、阿膠,不可盲目減肥。49歲時進入圍絕經期,鈣流失嚴重,宜多吃豆奶制品,避免登山、爬樓梯等磨損膝蓋的運動。男性的轉折點容易出現在40歲和56歲。40歲時開始體力不支、脫發,要加強運動,戒酒。56歲時肝氣漸衰、腎精不足,建議多吃黑色食物。
以五為準,顧護脾胃
飲食的本質是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但如今人們在挑選飲食時,往往偏離了需求這一本質,更加看重色香味。張其成認為,倘若偏離飲食本質,就做不到真正的養生,建議人們飲食有節,多吃身體需要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身體不需要的食物。
《黃帝內經》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即五谷是用來營養身體的,五果是用來輔助營養的,五畜是用來補益身體的,五菜是用來補充身體的。所謂“五”,并非只有五種食物,而是代表五大種類,可見,古人飲食非常強調葷素粗細搭配。
飲食需因時、因人而異。張其成強調,飲食要符合人體的代謝規律,遵循一天的陰陽變化,做到早餐吃好,午餐補足能量,晚餐只需適量進食。飲食還要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比如,陽性體質少吃偏熱的食物,陰性體質應避開寒性食物。
飲食養生除了要關注食物本身,還要注意其對脾胃的影響。脾胃是后天之本,肩負著全身的能量來源,脾胃健旺,臟腑功能才能強大,脾胃協調,才能保證生命活動平衡。脾胃受損常始于不良飲食習慣,現代人追求口腹之欲,喝冰奶茶、吃辛辣火鍋,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最傷脾胃。張其成認為,健脾養胃應從改善飲食習慣開始,以清淡為主,少吃刺激食物,注意定時定量,每餐七分飽,細嚼慢咽。
五臟同調,阻斷病氣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克”,意思是說,病氣會從所生的臟腑,傳到該臟腑所克的臟腑?!饵S帝內經》最早提出了五臟與五行對應的理論,即木對應肝,火對應心,土對應脾,金對應肺,水對應腎。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因此,如果肝有疾患,按照相克原理,未來脾、腎、心、肺會相繼出現問題。因此,保養臟腑是一項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五臟同調,讓各臟腑達到平衡,才能健康長壽。
五臟調理各有重點。養心重在吃和睡:心氣不足,可食人參、黃芪扶正強壯;心陰不足,可食桂圓、大棗、蓮子補血安神;同時要睡好子午覺。養肝抓住吃、睡、動:日常飲食要清淡,肝不好的人要少吃或不吃蔥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飲酒,適當吃枸杞、阿膠等養肝食物;不要過度疲勞,注意休息,盡量躺下休息,睡好子午覺;春季多去戶外散步、踏青、打太極拳。養肺要兼顧呼吸和食補:盡量放慢呼吸;多吃玉米、番茄、梨等食物,有助于保持肺的溫潤。養脾胃注重季節和七分飽:夏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多吃粥可以開胃增食,振作精神;切忌多食,每頓飯只能吃到七八分飽。養腎可按摩節欲加食補:按摩下丹田(在肚臍與會陰之間)和后丹田(即命門穴,位于后腰脊柱區,與肚臍對應)有助于養腎;房事不要過度,保存精氣;多吃核桃、枸杞、大豆、芝麻等補腎食品。
快樂善良,心靜身凈
中醫認為,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關于養心的記載。張其成將它們歸納為五個“心”,即心態平和、心情快樂、心地善良、心胸開闊、心靈純凈。
心態平和是一種清靜的心態,心平了氣就和,氣和了血就通,血通了筋就柔,人就能遠離疾病。
心情快樂指能將自己的嗜好調適得當,生活中沒有惱怒、憤恨,保持悠閑自足的心境。
心地善良指保持善良的本性,助人為樂。善良可以使陽氣生發,陽氣足了,人就能健康快樂。
心胸開闊指不計較眼前利益,不局限于個人得失。眼界寬了,心胸大了,人就能暢達健康。
心靈純凈指少一些私心和欲望,心里雜念少了,陽氣就不會肆意消耗,生命就能圓滿。
日常保養,可按摩以下5個穴位來理氣調心。1.頭頂百會穴。用手指梳頭,刺激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處,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提神醒腦。2.胸部膻中穴。位于乳頭連線中點處,按摩并做深呼吸,能排解悶氣,平復情緒。3.手掌勞宮穴。按摩勞宮穴(握拳屈指時中指所對應的掌心位置),能養心安神。4.腳心涌泉穴。曲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就是涌泉穴,按摩該穴能補腎強身,滋陰降火。5.肚臍神闕穴。每天按揉該穴(順時針圈數多一些)能調理脾胃之氣,氣順了,心情就舒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