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老年醫院認知障礙科主任 呂繼輝
本報記者 張炳鈺
很多老人對家里的溫度不夠重視,覺得冷點熱點都沒關系。但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老年學系列期刊A-生物科學與醫學科學》的新研究表明,室內溫度與老人認知健康密切相關。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馬庫斯老齡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波士頓地區47名65歲及以上的老人,連續12個月收集其自我報告的全天注意力情況和室內溫度。結果發現,當室溫在20℃~24℃時,老人注意力最佳,比這個范圍高或低4℃,注意力持續時間下降的可能性會增加一倍。
北京老年醫院認知障礙科主任呂繼輝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太冷或太熱都易使人注意力難以集中、效率變差。從機制上看,這是因為在環境溫度過低的情況下,為保證內臟(心臟、肝膽胰脾腎)熱量的供應,生理調節功能會使表皮血管收縮,導致大腦血液供應相對不足,影響大腦運轉速度,使老人注意力不易集中。外界溫度過高時,人體為了散熱會增加皮膚血流量,也可能導致心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溫度升高還會導致人體代謝率增加,心跳明顯加速,心臟負擔加重,影響大腦供血。此外,溫度對于神經遞質也有影響,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使神經遞質發生代謝失衡,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維能力減弱。
除認知功能外,溫度對于老人的身心健康還有諸多影響。
心腦血管。高溫使人體血管擴張,血壓降低,易引發心率增快、胸悶等癥狀。低溫使血管收縮,可能增加心臟排血阻力和腦血管病的風險。
睡眠。高溫下,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加,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早上易醒、中間睡眠較淺。低溫下,大腦處于警醒狀態,自我保護機制會發生作用,導致不易入睡。
皮膚。高溫環境導致身體處于血管擴張狀態,皮膚更易出汗,皺褶部位更易滋生細菌,可能引發皮膚感染。過冷環境下皮膚易干燥、皴裂,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凍瘡。
心理。氣溫低,大腦褪黑素分泌減少,血液中的血清素等神經遞質水平下降,抑郁癥容易發作或反復。高溫環境會增加心理應激反應,引發老人的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
眼睛。溫度降低時,全身血管收縮,眼壓可能增高,青光眼老人在冬天需警惕復發或加重。高溫條件下,眼睛的汗液、皮脂腺分泌及蒸發可能增多,眼部易出現感染。
呂繼輝指出,人的感覺神經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因而老人對于外界環境變化的捕捉相對沒有那么靈敏、精準,對于溫度的感覺也會相對遲鈍,可能會出現實際室溫已經過高或過低、而老人自身沒有察覺的情況。同時,老人的生理儲備、身體代償性等更差,對溫度變化的耐受力不強。兩種因素疊加之下,老人更易受到過高或過低溫度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以下方法,將室溫調至合適狀態。
夏季風扇別吹太久。夏季開空調時,最好不要低于26℃,風力別太大,可以使用風擋,避免直吹。習慣開電風扇的老人,不宜長時間使用或直吹,建議開啟風扇的轉動模式。家里多通風,盡量使用自然風。
冬季室內避免過熱。供暖系統可能導致冬季室內溫度過高,如果房子有調溫設備,老人可自行調節,或關掉個別房間的暖氣,使熱量在室內均勻傳導,也可適當開窗換氣。如果室內溫度太冷,也對健康不利,此時應適當使用取暖設備。
巧用水分和綠植。冬季,老人可使用加濕器或勤拖地,以調整室內濕度。夏天時,窗口巧用爬山虎等植物,可幫助遮擋部分陽光,避免直曬,有助控制室內溫度。
出門后在樓道停一停。老人對于溫度變化感知遲鈍,建議每天關注天氣,適時調整衣物;出門后,先在走廊、樓道里停留一會,感知一下室外溫度,也讓身體提前適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