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五病區副主任醫師 郭 彤 □心理治療師 朱樂怡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 黃振宇 □主治醫師 馮宗昊
本報記者 王思予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生育友好醫院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將孕產期抑郁癥篩查納入常規孕產期保健服務和產后訪視。曾被誤認為“嬌氣”“不堅強”的產后抑郁被正式寫入政策文件,得到更多重視。
“厭惡自己,也厭惡剛剛出生的孩子”
成為母親后,不少女性陷入情緒的深淵。29歲的林薇(化名)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孩子的降生讓她感到十分幸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伴隨著孩子無法預測的哭鬧、自己斷斷續續的睡眠、對未來的擔憂,林薇的喜悅逐漸被強烈的育兒焦慮取代。由于丈夫工作繁忙,無暇幫忙育兒,公婆便過來幫忙,又開始出現新舊育兒觀念的沖突?!坝薪涷灐钡墓艌猿帧梆B孩子不用那么精細”,林薇表達焦慮時,公婆卻不滿道:“生孩子都熬過來了,怎么就受不了帶娃的苦?”
林薇說:“產后3個月,我的情緒一直十分低落,時常崩潰。最絕望的時候,我開始厭惡自己,厭惡剛剛出生的孩子,甚至不再敢和孩子獨處,害怕做出可怕的事?!被叵肫鹉嵌螘r間,林薇仍心有余悸。
轉機出現在第4個月,一位朋友來探望林薇,敏銳地察覺到異常:一聽到孩子哭聲就崩潰、對話時經常發呆,即使說起好笑的事也只是嘴角微微上揚,曾經開朗的一個人變得十分沉悶。由于放心不下,這位朋友經常來陪伴她,終于在林薇又一次情緒崩潰時說出了自己的擔心。這時,林薇才意識到“可能是生病了”。在朋友陪同下,林薇前往社區進行心理咨詢,加入“產后抑郁互助小組”。同時,丈夫得知她的痛苦,開始主動分擔育兒任務。所幸,在周圍人的支持和理解下,她走出了抑郁的泥潭。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五病區副主任醫師郭彤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全球范圍內,孕產婦抑郁都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指出,全球圍產期(懷孕28周到產后1周)女性抑郁患病率為24.7%。數據顯示,我國孕產婦在孕期不同階段,抑郁情緒患病率在20.17%~27.57%之間。
郭彤表示,除了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等癥狀外,孕產期抑郁常伴有焦慮及軀體癥狀,比如疲勞、睡眠質量差、食欲不佳等,在懷孕后的前3個月和最后3個月較常見,多數女性會在分娩后3~6個月改善,約30%會持續到1年,甚至數年,尤其是高齡、多胎妊娠、有流產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但當下孕產期抑郁的“高發”與“低就診率”并存,大多數人對此認識不足,包括女性本身。
抑郁不是脆弱
“絕非吃不了苦、脆弱,抑郁癥是一種疾病?!惫榻B,伴隨著妊娠、生產,女性體內的雌孕激素、甲狀腺激素水平大幅波動,打破了神經遞質的平衡,形成了抑郁的生理基礎;加上“一人補兩人用”,一旦營養攝入不足或休息欠佳,情緒調節能力會大幅削弱,極易陷入抑郁;“為母則剛”等社會期待更是加重了孕產期女性的壓力。
家庭支持欠缺。傳統觀念中,母親被塑造成“天生會照顧孩子”的形象,卻忽視了她們初為人母的迷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五病區心理治療師朱樂怡說,不少孕產婦處于丈夫缺席、長輩過度指責的家庭環境中,加上家庭的關注集中在嬰兒身上,新手媽媽的需求、焦慮被忽視,更易陷入不良情緒。
育兒壓力較大。即使父親承擔新生兒喂養任務,哄孩子、換尿布、頻繁起夜等壓力也會讓小兩口手忙腳亂,甚至出現矛盾、爭吵。研究表明,第一個孩子出生后,部分夫妻的關系會突然惡化且持續多年。雖然上一輩的支持可減輕壓力,但又面臨撫養觀念差異,或多或少會增加女性心理壓力。
職業發展受限。產檢頻繁請假、生產短期離崗,對職業發展難免造成影響;即使順利返崗,事業之路仍不好走,不少女性需“背奶”,不被委派重要任務,個人職業價值感大大降低。丹麥一項研究發現,女性生育前,男女工資水平相差不大,但生育后女性收入水平斷崖式下跌30%。下班后,不少女性承擔大部分照顧孩子的任務,在育兒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情緒很容易崩盤。
抑郁認知不足。當下,社會對孕產期抑郁的了解依然不夠,仍有很多人將其視為“矯情”“博取同情”等?!?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產后抑郁者的家人中,40%的態度是漠視,甚至還會諷刺。家庭支持對孕產婦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不少產后抑郁的加重主要源于家人的不理解。
孕育不只是女性的事
專家們一致強調,預防孕產期抑郁,離不開家庭、醫療、社會緊密交織的“防護網”。
個人儲備知識。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馮宗昊建議,備孕女性需提前儲備孕產知識,了解生理變化帶來的影響,以免過度焦慮;在孕產期,女性需保持適度運動量,有助改善情緒。臨床實踐表明,生活規律的孕產期女性,抑郁風險相對較低。
家人陪伴支持。不少女性因“病恥感”或家人不理解而默默隱忍,惡化為重度抑郁,延誤治療時機。家屬要給予孕產婦足夠的理解與支持,當好觀察者、陪伴者和幫助者,不要因其訴說而厭煩甚至指責。朱樂怡建議,若孕婦連續兩周以上情緒低落、失眠、過度擔憂胎兒,或是家人察覺其反應遲鈍、拒絕社交,需立刻尋求心理干預。
篩查需要前置。除了強調篩查外,《意見》提出到2030年,生育友好醫院在助產醫療機構中的比例力爭達到90%。當下,很多醫院已做出表率,比如上海松江區婦幼保健院通過開展孕期心理健康講座,助力家庭識別早期抑郁癥狀;廣州白云區婦幼保健院開設圍產期心理門診,動態評估產婦情緒。
社會終結“病恥感”。郭彤指出,孕產期抑郁是“可治療的醫學問題”,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聯合媒體,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營造關注心理健康、消除歧視的社會氛圍。關注孕產期抑郁,是對生育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