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 娟
本報特約記者 黃伊婷
早晨六點起床,洗拖把、給自己沖地瓜粉、清理盆栽、處理魚、煮粥、腌白菜、打掃院子、炒三道菜、給曾孫剪頭發、用洗碗機洗碗……這是短視頻平臺上一位九旬老人的日常。近期,一條全新短視頻賽道——“高能量‘90后’自律女生/男生”在全網掀起熱潮。這里的“90后”并非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而是90多歲的高齡老人。視頻中的高能老人們腿腳麻利、精氣神十足,每天從容不迫地處理諸多事務,讓不少年輕網友都羨慕不已。這些老人的“高能量”到底從何而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高能量”主要源于兩個因素:健康的身體和積極的心態。從身體層面看,這些老人肢體和器官功能良好,有進行高能量生活的基礎;從心理層面看,他們擁有強大的心理能量,隨著年齡增長,更珍惜當下,能將生活瑣事轉化為有意義的體驗,從日?;顒又蝎@得滿足感和價值感。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提出“自我決定理論”,強調人類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掌控選擇權)、勝任感(感到有能力)、歸屬感(與他人建立聯系)。李娟表示,這些高能量老人的生活模式,恰恰完美滿足了這三種心理需求。他們自主安排日常生活,在操持家務、參與社交等活動中展現能力,與家人、鄰里頻繁互動,從而收獲滿滿的歸屬感。這種生活方式也是促成他們高壽的重要因素,可能帶來以下健康益處。
延緩認知衰退。無論是精心籌備三餐,還是細致整理家居,抑或是學習使用新型智能家電,這些活動都能有效刺激大腦,鍛煉認知功能,降低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緩解消極情緒。高能量老人有條不紊地安排生活,將任務排得滿滿當當。這種忙碌不僅填補了時間空白,還分散了注意力,有助緩解消極情緒。此外,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生活,他們能與同齡人甚至年輕人建立聯系,增強社交互動,降低孤獨和抑郁風險。
提升身體機能。參與各種家務,如做飯、清潔、園藝等,能讓老人身體得到持續鍛煉,有助增強體力。新加坡理工大學的研究表明,65歲以上老人多做家務,能大幅降低癌癥和心血管病風險,還能預防肌少癥、骨質疏松等慢性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研究也發現,每日進行30分鐘家務的老人,死亡風險下降12%。
提升自我價值。退休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容易引發退休綜合征。保持忙碌的狀態能幫助老人重新找到生活節奏,收獲自我價值感,同時變得更加自律。
其實,不僅是視頻中的這些老人,很多高壽老人都活得有滋有味。此前發表在意大利《老年學和老年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對20名9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有幾個共同點。首先,他們日常十分活躍,常打掃房屋和庭院,努力改善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大多數人還會參與日常烹飪。其次,他們緊跟時代,積極使用手機、電視和互聯網,佩戴助聽器等。最重要的是,無論境遇如何,他們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且沒有吸煙等不良習慣。
李娟認為,對于其他老人而言,這些高齡老人的生活模式極具借鑒意義。
自主安排活動。老人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擔心被邊緣化。為了應對這種心理落差,老人需要主動掌控自己的生活,將每一天安排得充實而有條理。這樣不僅能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還能幫老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從而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
保持身體活躍。做家務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量不低,還能讓生活更舒適,增加掌控感和成就感。此外,老人還可進行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拳等,有助維持身體機能和靈活性。
保持生活熱情。老人不應畏懼所謂的數字鴻溝。學習如何熟練使用手機、電視和互聯網,甚至與年輕人一起拍視頻、剪輯等,都有助保持大腦活躍。在此過程中,老人還能與家人保持密切聯系,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期間,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應保持樂觀的態度,這樣能給自己注入充足的能量,進而有動力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好。
需注意,高能量老人的生活方式雖然值得借鑒,但“忙”與“閑”并無對錯。對于老人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在忙碌與悠閑之間尋求平衡,才能讓晚年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