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國醫大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陳彤云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徐佳 曹為 朱慧婷 □副主任醫師 蘇婕 呂景晶
編者的話:春季的天氣,時而溫暖和煦,時而寒風刺骨,時而狂風大作,時而陰雨綿綿。在這種氣候下,肌膚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渡鼤r報》特邀105歲的國醫大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陳彤云教授,分享春季養膚秘籍。
化瘀埋線 消色斑
黃褐斑屬中醫學“黧黑斑”“肝斑”等范疇,是一種色素代謝障礙引起的、呈對稱分布的面部色素沉著性皮膚病,輕者為淡黃或淺褐色,點片狀散布于面頰兩側,以眼部下外側多見;重者呈深褐色或淺黑色,似面罩般遍布于面部。本病好發于中青年女性,易診斷而難以治療。
陳彤云提出“無瘀不生斑,有斑必有瘀”理論,認為化瘀是治療黃褐斑的關鍵準則。內服治療方面,她凝練出補中益氣化斑湯、益腎疏肝湯、養心化斑湯等有效方藥;外治方面,她自創養血祛斑散、桃花養顏散等中藥面膜,通過直接作用于面部,達到美白、祛斑、養顏等功效。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她還會重視個體差異,配合針灸、耳穴貼壓、穴位埋線等中醫特色技術,疏通經脈,扶正祛斑。
黃褐斑患者日常應重視防曬,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照射下,戶外活動需加強物理、化學防曬;每日護膚需注重溫和清潔與保濕;飲食上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物,抑制黑色素合成;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避免焦慮抑郁加重肝郁氣滯;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可促進氣血充足、運行通暢。
需要提醒的是,治療期間應遵醫囑復診,排除婦科、內分泌科疾病等,并根據皮膚狀態調整方案,即使斑淡化了也需堅持防曬與皮膚護理,以實現長期穩定。
內外結合 治痤瘡
痤瘡俗稱“青春痘”,屬于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面部、肩背部、前胸部等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表現為粉刺、炎性丘疹、囊腫、結節等皮損。中醫將痤瘡分為風熱證、濕熱證、血瘀證、痰凝證、沖任不調證等,病位多在肺、脾、肝、腎,其中肺胃濕熱證在臨床中最為常見。
治療痤瘡,多以內服外用相結合。首先,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根據不同證型,辨證論治開具內服湯藥方劑,以清熱、清肺、解毒、除濕為法消除痘痘。其次,搭配應用中藥膏、火針治療等外治療法。比如,可根據不同病情取用相關藥物,制成中藥面膜,通過局部用藥增強療效。臨床常用的復方化毒膏、芙蓉膏、黑布藥膏等,可針對性治療不同皮損表現的痤瘡?;疳樦委燄畀?,具有針、灸雙重功效。痤瘡的病機中,無論肺熱還是脾濕生熱,“熱”貫穿疾病發展的全程?;疳槣責?,可借火助陽,透毒外散。
痤瘡患者應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精神緊張、思慮過度,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油膩食物和甜食,以免加重病情。
清熱除濕 醫皮炎
面部皮炎是一種以面部紅斑、丘疹、瘙癢、脫屑等為表現的炎癥性疾病,屬于中醫學“面游風”范疇,對應西醫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等,春季相對高發。不同原因導致的面部皮炎,表現各有不同。光敏性皮炎在日曬后加重,脂溢性皮炎在出油多的部位常見,激素依賴性皮炎在停用激素后迅速加重,特應性皮炎常伴有面頸皮膚干燥及下瞼頸部皺褶加深等。在中醫看來,其共同病機在于濕熱、血熱、脾虛、血燥等。
對于濕熱蘊膚者,可采用中醫皮膚科創始人趙炳南教授經驗方清熱除濕湯,清熱涼血、除濕退紅;光毒過敏者,可用院內制劑抗敏合劑,涼血解毒、抗敏止癢;脾虛濕蘊瘙癢明顯者,可用除濕止癢湯或院內制劑除濕丸,利濕健脾止癢;血熱者,可用解毒涼血湯,清熱涼血、解毒退斑。外治法在皮炎的治療上依然奏效,用清熱解毒中藥濕敷,可迅速起到清熱消腫、退紅止癢的效果;面部皮炎合并敏感皮膚或唇炎者,外涂院內制劑甘草油,可安撫舒緩、清熱潤膚;面紅明顯者,可在大椎穴處放血。
面部皮炎日常護理應做到“三要三不要”:清潔要選用弱酸性洗面奶和清水,要使用溫和、保濕的護膚品,要優先物理防曬(遮陽傘+口罩),必要時使用SPF30+防曬霜。不要過度去角質,不要受冷熱刺激,不要盲目使用網紅藥膏。對于病因不明的面部皮炎,可寫“皮膚日記”,記錄每日接觸物、飲食與癥狀變化,尋找可能的誘因。
循經按穴 緊容顏
在干燥的春季,面部皮膚容易松弛,這無疑會讓人顯老。更年期女性面部松弛下垂的現象,與中醫理論中的“肝腎不足”及“氣血失調”緊密相連。從中醫角度看,女性在45~55歲時,沖任二脈的功能逐漸衰退。其中,腎精虧虛直接影響膠原蛋白合成,導致面部皮膚失去彈性,出現松弛。與此同時,肝血不足則使筋膜無法得到充分滋養,筋不束肉,進一步加劇了面部下垂狀況。此外,三焦的氣化功能在這一時期也會有所減弱,導致水液代謝平衡被打破。這種代謝失衡容易引發面部浮腫,從而加劇了松弛現象。這些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后者指出,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真皮層變薄以及彈性纖維斷裂,表現為面部松弛。
針對這一問題,中醫美容提出了一套核心調理方案,其中經絡穴位激活法備受推崇。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可有效疏通經絡、提升陽氣,從而達到提拉面部的功效。具體來說,承泣穴位于瞳孔直下的眶緣處,經常對其進行點按并配合艾灸,可顯著增強眶周支撐力,改善眼袋松弛現象;顴髎(音liáo)穴位于顴骨下緣凹陷處,用拇指關節螺旋式揉壓,每次持續3分鐘,可有效淡化法令紋,使面部更加緊致;頰車穴位于下頜角前上方,采用“按—提—定”的三步手法進行按摩,配合砭石刮療,能夠顯著提升下頜線,使面部輪廓更加清晰。
除了經絡穴位的調理外,生活方式調攝同樣重要。中醫強調子午覺的養護,患者務必在亥時(21~23點)入睡,此時三焦經當值,有助于皮膚的修復與再生。情緒管理也不容忽視,日常要保持好心情。
滋腎養血 能生發
現代生活中,由于工作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健康、睡眠不規律等,脫發問題日趨普遍化、年輕化,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顏值”。
脫發類型有十余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雄激素性禿發,也被稱為脂溢性脫發或早禿,是一種發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毛發進行性減少疾病。男性主要表現為前額發際線后移和(或)頂枕部毛發進行性減少變細;女性主要表現為頭頂部毛發進行性減少和變細,一般無前額發際線后移。
中醫學稱脫發為“蛀發癬”,認為病因在于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使毛發生長之源不沛;加之飲食不節,恣食辛辣厚味,致濕熱內蘊,熏蒸于上;部分因七情失節,五志化火,熱伏營血,風氣內生;或起居不慎、風邪外襲、閉塞毛竅,使營衛失調、腠理不固、脈絡瘀阻,精血生化不利,毛發失于榮養而脫落。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發為血之余”“腎其華在發”,且“精血同源”。因此,滋腎陰、養肝血、安精神是脫發的治療總則。此外,臨床上患者通常伴隨明顯的皮脂溢出,中醫認為這與濕邪相關,且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常佐以健脾除濕藥物。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發揮中醫辨證論治優勢,以祛濕健發湯、苣勝子方、柴胡溫膽定志湯、神應養真丹、十全大補丸等方藥,為患者制訂個體化內調方案,并結合自制養血生發方、祛油生發方外洗,復發生發酊涂擦,局部針刺、循經皮內針、紅光照射等局部外治,可迅速改善脫發癥狀,快速煥發毛發新生。
為避免脫發的發生或加重,建議日常注意以下保養要點:保持頭皮清潔,做好頭皮保濕;每天早晚梳理頭發、按摩頭皮;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減少精神內耗;清淡飲食,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