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心理治療師 曹大剛 唐 濤
“你的伴侶有這6個表現?可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NPD),建議遠離!”“孩子上課走神?10道題自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近期,這類帶有強烈暗示性的心理測評內容,在各大社交平臺瘋狂傳播,引發了一波“自我診斷”熱潮。不少網友看后,對照幾個簡單特征就給自己或家人“確診”了心理障礙。這種快餐式的在線心理診斷看似提供了便捷的認知途徑,實則暗藏諸多隱患。
不可否認,在線心理測評有其便利之處。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身處偏遠地區或工作繁忙的人群也能輕松獲取心理健康服務。平臺上種類繁多的測評工具覆蓋情緒、人格、壓力等多個維度,用戶只需幾分鐘就能得到一份“心理診斷報告”,省去了線下咨詢的時間和費用。這種低門檻的服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然而,這種便捷的背后,卻隱藏著如下弊端。
診斷準確性不足。專業的心理診斷絕非簡單填寫幾份問卷就能完成。在正規醫療機構,具有國家衛健委認證資質的心理醫生會通過臨床面談、行為觀察、生理指標檢測等多種手段綜合評估來訪者的心理狀態。例如,針對抑郁情緒的測評,醫生會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量表,并在專業指導下進行解讀。而在線測評僅依賴用戶的主觀回答,容易因理解偏差、隱瞞真實情況或測試環境干擾而出現“開錯門”“拔錯牙”的現象。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網友輕信測評結果后自行購藥服用,危害更大。
服務提供者專業資質參差不齊?;ヂ摼W的開放性使得一些平臺以“流量變現”為導向,通過標準化的話術包裝測評結果,刻意迎合用戶心理,進而推銷課程或付費咨詢服務。一些直播間里還會有非常明顯的“加微信或群聊”等標識,主播也不斷重復“先點關注,加上互助群”等。屏幕另一端的“診斷者”很可能僅接受過簡單培訓,缺乏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種商業化運作模式不僅無法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還可能誤導用戶,延誤最佳干預時機。
隱私保護缺乏保障。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個人隱私,心理治療的過程需雙方彼此信任。但部分在線平臺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存在漏洞,可能導致用戶信息泄露,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風險。
在線心理測評可以作為自我覺察的參考工具,但絕不能替代專業診斷。如果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焦慮或其他心理不適,應優先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或具備資質的心理咨詢師。此外,我國已開通多條官方心理援助熱線,如國家衛健委心理服務熱線12356、共青團心理援助熱線12355等,均可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