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杜 鵬
本報記者 鐘財芬
老齡化進程加速,使得養老服務需求急劇攀升。但企查查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今,全國養老機構相關企業注冊量呈快速下降趨勢,2024年注冊量較2023年下降約22.5%,僅為2019年的26%。不過,在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看來,這并不意味著養老機構發展停滯,而是標志著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從傳統機構養老邁向社區化服務。
“輕資產重服務”轉型
企查查統計的養老機構相關企業,是指企業名稱、經營范圍、產品名稱包含養老院、頤養院及敬老院的企業。表面看,其注冊量下降似乎說明民營養老機構發展遇冷,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民政部在“民政這五年”系列專題發布會上披露,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到41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9萬個,相比2019年分別增加1倍和1.2倍。
對此,杜鵬解釋說,2019年到2024年,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絕大部分得益于“公建民營”模式的推動,即公共養老設施的產權歸政府所有,民間機構通過公開招標獲得經營權。這一部分社區養老機構并未納入企業注冊統計范圍。許多大型養老企業,如上海的福壽康和山東的樂享福山集團,近年來紛紛通過開設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將服務延伸到社區,它們的下屬機構也沒體現在注冊量中。企業型養老機構注冊量削減,與養老市場參與度和服務覆蓋面提升之間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預示著養老服務體系“輕資產、重服務”的轉型趨勢。
政策引導、需求轉變雙驅動
杜鵬分析,民營養老機構如今的發展趨勢,有政策和需求兩方面原因。
政策層面,國家近年來大力推動養老格局向社區化、居家化方向轉型。2024年12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進一步要求擴大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杜鵬說,現在的養老體系主張“服務跟著老人走”,而非“老人跟著機構走”,強調把服務下沉到老人的“周邊、身邊、床邊”。這一政策導向直接推動了“公建民營”模式的快速發展,使民營養老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專注服務供給而非機構建設。
需求端看,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正在轉變。與過去被動選擇養老院不同,如今的老人開始主動規劃養老,并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在熟悉社區中享受專業服務,以便獲取周邊資源,同時與親友保持密切聯系。傳統養老機構存在的地理位置偏遠、設施相對封閉、社區融合度低等局限很難符合現代老人的上述訴求。
據杜鵬介紹,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9073”養老服務格局目標,即老年人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這一創新提法很快被確立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然而,從實際數據來看,這一構想未能契合全國養老服務發展的真實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8億;2023年1月民政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的數據則顯示,全國4萬多個養老機構實際入住老年人220余萬。這意味著,機構養老的比例僅為0.79%。在杜鵬看來,養老格局實際更接近“99+1”的分布,“過去到養老院才能享受的專業服務,如今通過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或上門服務就能獲得,機構養老的需求自然大幅削減?!?/p>
把握潮流謀發展
當前,部分民營養老機構向社區轉型已見成效,固守傳統模式者則面臨日益嚴峻的發展困境,主要表現為運營成本攀升導致的入不敷出。杜鵬認為,為避免陷入“需求熱、市場冷”的困局,民營養老機構應把握潮流,從以下方面謀求新發展。
輻射對象社區化。根據2023年7月北京市政協發布的調研,北京超2/3養老機構及床位在郊區,而3/4以上老年人住在城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與老年人需求存在空間錯配。民營養老機構應主動將服務延伸至社區,可借助社區居委會、物業,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調研老人健康、經濟及服務偏好等情況,進而確定服務重點,如老舊社區可能需要康復護理與助餐服務,新建高檔小區對文娛、保健服務需求高。加強社區宣傳,擴大潛在服務人群規模,可考慮舉辦“養老服務進社區”等活動展示服務亮點。
機構發展集群化。2024年6月發布的《北京市養老機構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相較于單體運營的養老機構,平均總費用更高的連鎖機構入住率反而多出六個百分點。這說明,老人普遍更青睞具備品牌效應和統一服務標準的養老機構。民營養老機構可借鑒浙江綠康集團模式發展普惠連鎖機構,通過統一標準、集中采購、共建設施、共享人才降本增效。例如,相鄰機構可共建康復中心,或與養老用品、餐飲等機構合作形成完整產業鏈,實現企業的配置優化和協同發展。
服務設置專精化。根據北京市養老機構網簽合同價格數據,4000~5000元檔養老機構最多,擁有最高入住率的卻是6000~7000元檔機構??梢?,養老服務市場中,價格并非唯一考量因素,服務品質、設施、醫療保障等對決策的影響更為關鍵。民營養老機構應依據自身特色和所在區域,或主打普惠社區服務,或專攻高端定制服務,或深耕康復護理服務,以差異化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比如,對普通收入、不愿離家人群主推上門助餐、助浴、助潔等居家服務;面向疾病終末期重癥老人提供醫養結合的安寧療護服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