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解剖學教研室碩士研究生 蘇小輝 □講師 羅 丹 □副教授 劉 永
筋膜是遍布全身的結締組織網絡,分為淺筋膜、深筋膜和內臟筋膜。健康的筋膜柔韌順滑,表現為關節靈活、體態平衡且無疼痛,運動時協調無礙,觸診時柔軟有彈性,能快速修復微損傷并維持代謝循環,是身體靈活性及抗壓能力的關鍵基礎。
筋膜健康是身體功能的重要基礎,但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常對其造成損害。長期保持不良姿勢如久坐、頭前傾或圓肩駝背會導致筋膜張力失衡,減少潤滑并堆積代謝廢物,引發肌肉疲勞和局部肌肉痙攣,最終造成筋膜縮短。這種變化可能表現為肩頸粘連引起頭痛、髖部筋膜緊張影響骨盆穩定,或足底筋膜退化導致行走困難。重復性動作和過度訓練則易造成筋膜微損傷,引發炎癥和纖維化,如跑步者的足底筋膜炎。此外,外傷、手術或慢性炎癥可能破壞筋膜連續性,而年齡增長帶來的脫水、彈性下降,以及壓力導致的肌筋膜緊張,都會增加筋膜粘連風險,甚至影響內臟功能。
體態上明顯的圓肩駝背、骨盆前傾或左右肩部髖部不對稱,往往是筋膜張力失衡的直觀表現。若常出現晨起僵硬、久坐后腰背酸痛或特定動作(如彎腰、轉頭)時拉扯疼痛,可能提示局部筋膜存在異常。例如,若彎腰觸碰腳尖時背部緊繃難以接近地面,可能存在腰背筋膜彈性不足問題;坐姿抱膝時大腿前側拉扯感強烈,說明髖部筋膜可能縮短;單腳站立時足弓塌陷或難以平衡,則暗示足底筋膜功能減弱;按壓肩頸、腰部等區域時若出現放射痛或皮膚滑動受阻,提示筋膜卡壓或粘連。輕度不適可通過拉伸熱敷緩解,持續疼痛或活動嚴重受限時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干預,避免問題惡化。
僵硬、粘連的筋膜如同生銹的軸承,不僅限制運動表現,還會引發連鎖反應:肩頸筋膜緊張可導致頭痛眩暈,內臟筋膜紊亂影響消化代謝,而下肢筋膜退化直接增加跌倒風險。反之,保持筋膜彈性滑動,不僅能提升運動效率,還能改善體態、延緩衰老。最重要的是建立“動起來”的意識——筋膜的活力源于機械負荷,規律刺激才能維持其生理功能。日常除多喝水外,適當拉伸能改善柔韌性,力量訓練提升肌肉支持,有氧鍛煉則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更全面呵護筋膜。推薦以下三個動作來保持筋膜健康。
站姿動態體側屈(如圖①)。站立,雙腳比肩稍寬,挺胸收腹,雙臂側平舉;身體向一側側屈,動態拉伸(彈振)10~30秒,強度以輕微酸脹為宜;回原位,再換對側,左右做完為一次;做3~5次為一組,每天1~2組。該動作適合久坐后恢復筋膜滑動性。建議高血壓患者采用靜態拉伸,腰椎不適者避免彈振。
自重深蹲(如圖②)。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微微向外,膝蓋外展與腳尖對齊,手臂可前平舉;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臀部向后發力帶動腿下蹲,底部停頓1秒再起身;每組10~15次,做3~5組,組間休息45秒,每周練3~4天。該動作能顯著提升筋膜抗拉強度。膝關節疼痛者可下蹲至半蹲姿勢,腰椎疾病患者可將椅子放在臀部下方輔助。
動態開合跳(如圖③)。站立,手臂自然下垂,核心收緊;雙腳向外跳開,落地時用前腳掌緩沖,同時雙臂伸直從外畫圈至雙手在頭頂觸碰,然后上下肢同步合攏至原姿勢,為一次;每組1~2分鐘,做3~5組,每周練5天。該動作通過高頻全身振動促進筋膜間液循環,激活本體感覺系統。關節損傷者可改為原地踏步,高血壓患者注意控制節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