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岐黃學者、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科主任 方邦江
甲狀腺功能減退(以下簡稱“甲減”)是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不足,或甲狀腺激素生理效應下降而致的全身性疾病。甲減多見于中年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5。甲減起病隱匿,病情發展緩慢,典型癥狀為畏寒少汗、體溫偏低、乏力嗜睡、少言懶語、貧血、浮腫、皮膚干燥、記憶力減退、心動過緩、血壓低、食欲減退、腹脹、便秘等,男性伴有性欲減退、陽痿,女性月經減少甚至閉經。傳統醫學將甲減歸屬于中醫“癭勞”“虛勞”“水腫”“痰濕”等范疇,認為“虛”是主要病機,治療上應分清證型,以補氣、溫陽、養精為原則。
肝郁氣滯傷及脾。這類患者的典型表現為情志抑郁、頻繁嘆氣、胸脅或小腹脹滿、經常哽噎不適、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嚴重者伴有癭瘤、眼瞼浮腫、肢體倦怠、體重增加等。
治療上宜疏肝解郁,可用逍遙散加減。脾虛明顯者,合用參苓白術散;兼胸脅脹痛者,加合歡皮、郁金;有甲狀腺炎伴甲狀腺腫大、疼痛、發熱者,為熱積血瘀、毒熱積聚證候,需加用金銀花、當歸、牡丹皮等。兼甲狀腺彌漫性腫大、質韌、有結節者,多為陽氣虛弱、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頸部肌肉筋脈,治療應側重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方劑可用陽和湯加山慈菇、穿山甲、海浮石。
脾氣虛弱血不足。甲減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在發展過程中有諸多變化。結合臨床來看,甲減患者初病在脾,日久及腎,多為脾腎同病。脾為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傷則不能化生氣血,致使氣血虧虛、倦怠乏力、少言寡語、面色無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致水濕內停,發為浮腫;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大便干結。
治療應以溫陽健脾、補氣生血為重,方劑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味。心血不足者加茯神、遠志、熟地黃、龍眼肉,氣血虧虛者合用八珍湯。在此基礎上,還可結合患者體質,配伍活血(川芎、牡丹皮、王不留行)、祛濕(蒼術、澤瀉、薏仁)、化痰(川貝母、陳皮、白芥子)、消癭(三棱、莪術、夏枯草、生牡蠣)的藥物,以增強療效。
腎陽虛衰功能差。中醫學認為,陽主動而陰主靜,陽主化氣陰主成形,故腺體功能減退者多屬陽虛陰盛。由于腎陽是人體諸陽之本,五臟之陽皆取助于腎陽,因此腎陽虛衰(通常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白、肢體浮腫、腰膝酸冷、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毛發脫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或秘結等)是甲減病機之根本。
治療方面,應溫腎助陽,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脾陽虛且伴有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全身水腫、食少腹脹、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者,治療宜溫腎健脾、通陽利水,可合用防己黃芪湯、五皮飲;濕阻氣滯者,可加厚樸、木香;上身腫甚至有喘咳者,合用越婢加術湯或葶藶大棗瀉肺湯;心陽虛者,治療應側重溫通心陽、補腎益氣,可合用苓桂術甘湯;胸悶憋痛明顯者,加瓜蔞、薤白、川芎、延胡索等;形寒肢冷者,加淫羊藿;神倦乏力嚴重者,加生黃芪;兼有皮膚粗糙、肢體麻木刺痛者,加用桃紅四物湯、溫膽湯等。明代名醫張景岳直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因此在應用補腎藥物時,宜選用陰陽兩補的肉蓯蓉、黃精、枸杞等,并在溫補腎陽的組方中配伍滋補腎陰之品,以防溫燥傷陰。
甲減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癥,這類人應限制五花肉、動物內臟、蛋黃、奶油等的攝入量。甲減人群因代謝降低,常常出現便秘的情況,容易引起痔瘡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建議日常多吃水果、粗糧、根莖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胡蘿卜、紅薯、土豆等。 此外,甲減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平時可多揉搓手腳,睡前用熱水泡泡腳。還要注意堅持適當運動,在陽光充足時外出鍛煉、曬曬太陽,這樣做有利于氣血通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