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內分泌科教授 田慧
本報記者 牛雨蕾
當體檢報告單上的異常指標越來越常見、當“血糖偏高”從醫學概念變成了社交高頻詞……我們好像悄然進入了一個糖尿病快速增長的時代。前不久,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發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圖》(以下簡稱《地圖》)也證實了這種趨勢。本報特邀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內分泌科教授田慧,為大家解析這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數據。
全球患者增長有地區差異?!兜貓D》顯示,2024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數量達5.89億;到2050年將增加至8.525億人,增幅為45%。
在當前患者群體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群里糖尿病患者數達1.58億;在嬰兒中,每5人就有1人受到了母親孕期高血糖的影響,共計2300萬例;20歲以下的人群中,有180萬人患有1型糖尿病。
區域分布上,西太平洋地區(包括我國、日本、韓國等在內的東亞大部分地區)患病人數最多,東南亞次之?!兜貓D》預測,到2050年,非洲地區糖尿病患者數量增幅最大,達142%;中東與北非地區次之,為92%;東南亞地區緊隨其后,為73%;南美和中美洲地區與全球平均水平一致,北美地區增幅為21%、東亞地區增幅為18%、歐洲地區為10%。
田慧介紹,當前全球尤其是東亞、東南亞等人口眾多的地區,正處于現代化高速發展的階段,物質生活改善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卻相對薄弱。再加上很多人幼年期經歷過食物匱乏,無論從生理上(傾向于儲存能量)還是心理上(對饑餓恐懼),都更愿意攝入大量食物。與此同時,食品加工業迅速發展,為追求規?;?、效率化,會在食物中添加更多糖、油、鹽,使得大家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高能量且美味的食物。這樣一來,這些地區的肥胖率快速上升,會導致大量人群出現代謝紊亂、血糖失控。此外,東亞、東南亞自古以來就大規模種植稻米、小麥,傳統飲食習慣以碳水為主,容易發生胰島素抵抗,進一步推高糖尿病患病率。
未確診患者眾多?!兜貓D》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中有4成(2.52億)未被確診,面臨著更高的并發癥風險。潛在患者的數量同樣驚人,每8個成人中就有1人糖耐量受損,總人數達6.35億;每11個成人中有1人空腹血糖受損,涉及人群達4.88億。
田慧指出,糖耐量受損、空腹血糖受損都是糖尿病的“前哨階段”,這些人群有90%可能發展為糖尿病。但這并非不可逆轉,通過盡早檢查血糖異常,并及時積極進行生活方式調整,如控制體重、減少碳水攝入、增加運動等。
我國患者人群龐大?!兜貓D》顯示,我國2024年成人糖尿病患者總數已達1.5億人,是糖友數量最多的國家,預計到2050年將增至1.7億,遠高于排名第二的印度(9000萬)、排名第三的美國(3400萬)。
田慧總結,我國糖尿病高居不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患病總人數相對較多。其次,近年來我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很多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飲食習慣仍以碳水為主,無法實現營養均衡,普遍出現了腹部肥胖。最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生活和文化習慣差異較大,開展全民健康管理面臨著
死亡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兜貓D》顯示,2024年全球約有340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占全因死亡率的9.3%。在不同年齡段和性別之間,糖尿病致死情況存在顯著差異。女性人群中,隨著年齡增長,相關死亡人數顯著上升;而在男性人群中,相關死亡人數在60~69歲就會達到峰值,從70~79歲開始下降且低于同年齡段的女性。在并發癥風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癡呆發生風險增加了56%、心力衰竭風險高出84%、心臟病發作風險高出72%、卒中風險高出52%。
田慧強調,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都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導致性別差異的原因主要是70歲之前的男性通常處于職場壓力、代謝紊亂的疊加期,更易忽視健康管理,從而出現較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死亡。超過70歲后,男性代謝趨于穩定,健康狀況也會好轉;女性的代謝則會在更年期后持續衰退,使得并發癥風險不斷攀升。
醫療支出數額巨大?!兜貓D》統計,2024年全球糖尿病相關健康支出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占全球衛生支出的11.9%,相比2006年的2000億美元增加了4倍。
田慧介紹,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的醫療投入,包括藥物治療、血糖監測以及并發癥的治療等。如果由于經濟原因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會進一步加劇糖尿病并發癥的后果。目前,全球約有3/4的糖友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使得資源分配和醫療可及性問題更加突出:“我國也需關注不同地區間的醫療資源的分配問題,積極推動欠發達地區基礎醫療資源的進步?!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