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電梯協會秘書長 張樂祥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虞曄
近日,北京地鐵扶梯上悄然出現的“小腳印”標識引發市民關注。這一設計旨在引導乘客并排站立、握緊扶手,而非延續過去的“左行右立”習慣。
除了北京,目前已有多座城市明確取消“左行右立”的傳統倡導,轉而強調“站穩扶好”。比如,早在2012年,上海地鐵就已取消“左行右立”,2019年徹底叫停,并在自動扶梯乘梯須知中明確規定“禁止行走或者奔跑”。2023年5月1日《上海市電梯安全管理辦法》實施,進一步明確“禁止影響電梯安全運行的行為”。記者于5月19日晚上6點左右,走訪上海市靜安寺、江蘇路和隆德路等地鐵站,發現張貼的乘梯須知第一條均是“禁止行走或者奔跑”,但是目測有80%的行人還是習慣性靠右乘扶梯,留出左邊的通道給趕時間的行人。
中國電梯協會秘書長張樂祥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左行右立”的規則可追溯至20世紀初的倫敦地鐵。為提升高峰時段通行效率,緩解人流壓力,倫敦地鐵倡導乘客在扶梯右側站立、左側留出通道供趕時間者行走。隨后,這一習慣被引入亞洲,并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地鐵建設中得到推廣,一段時間內“左行右立”被視為兼顧效率與秩序的解決方案,甚至被部分市民視為“高素質”的體現。
然而,近年來多地地鐵運營方監測發現,“左行右立”帶來了很多“副作用”。根據南京地鐵運營公司統計,長期“左行右立”對電梯的損害很大,約95%的扶梯右側梯級鏈明顯比左側磨損嚴重,導致梯級輕微傾斜,設備磨損加劇。這種隱性損耗縮短了設備壽命,增加了維護成本,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韓國首爾也曾大力倡導乘扶梯“左行右立”,但隨后的調查顯示,約3/4的電梯事故是人們在扶梯上走動導致。
張樂祥表示,行人在自動扶梯上行走或者奔跑很容易造成事故。按照目前實施的國家標準(GB16899-2011),自動扶梯的梯級高度一般為21厘米,最高24厘米,高于公共場所樓梯高度的設計要求(13~18厘米);自動扶梯的梯級深度不能小于38厘米,遠遠高于普通樓梯的踏步寬度最低要求(22厘米)。如果人們在自動扶梯上行走,很容易踏空或被絆倒,并且行走過程中容易擠碰到扶梯上的其他乘客,導致意外發生,特別是老人、兒童和拖著行李趕時間的乘客,更容易引發危險。
張樂祥認為,安全乘梯最重要的就是“站穩扶好”。建議乘扶梯時,雙腳與梯級兩側黃線至少保持5厘米距離,避免鞋帶、褲腳、裙擺被卷入縫隙。此外,還要避免倚靠扶手帶,其運行速度略快于梯級,可能導致衣物卷入或身體失衡。不要在扶梯進出口停留,應快進快出。乘坐全過程都不要玩手機。老人、小孩、攜帶大件行李或嬰兒車的人,務必選擇直梯。如果乘扶梯時發現前方有人跌倒,應立即大聲呼救,同時側身呈“大”字型站立,雙手緊握扶手,身體貼緊梯側。
乘梯安全是城市文明的縮影。從“左行右立”到“站穩扶好”,折射出人們對科學的尊重。下一次踏上扶梯時,不妨留意站位,拒絕走動——這不僅是對規則的遵守,更是對城市公共安全的一份責任擔當?!?/p>
責編:徐夢蓮
主編:徐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