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鹿振輝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常見的慢性炎癥性氣道疾病,可發生于各年齡人群。伴隨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近年來,老年哮喘發病率不斷上升。
國外流行病學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哮喘的患病率為4%~15%。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數據表明,我國20歲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且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60~69歲人群哮喘患病率為6%,7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7.4%。這組數據打破了“哮喘是青少年多發疾病”的傳統觀念,不難看出,老年人已然也成為哮喘的高發人群。
根據發病時間,老年哮喘可分為兩類:1.早發長程型哮喘。哮喘起病于兒童或中青年期,癥狀持續至老年。2.晚發型哮喘。65歲后新發,或青少年期癥狀完全緩解,到老年復發。老年哮喘患者常有喘息、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等癥狀,尤其是咳嗽及喘息頻率顯著高于年輕患者。此外,老年哮喘患者容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傾向于常年發病且病情較重,自行緩解者較少,常需急診或住院治療。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肺泡壁變薄、肺泡彈性纖維減少,胸廓順應性降低,導致肺功能下降。同時,老年患者咳嗽反射減弱、黏膜纖毛清除功能下降,導致痰液駐留難以咳出。中醫認為,老年人肺部生理病理改變與肺功能減退,本質上是“肺臟精氣”隨年齡增長而衰減,正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言,“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F代醫學觀察到的肺泡數量減少、彈性下降等結構性改變,與中醫“肺主氣、司呼吸”功能減退相對應;而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彌散功能降低等變化,則反映了“肺朝百脈”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黏膜清除功能減退等現象,可歸因于肺衛之氣的虛損。這些改變共同構成了老年哮喘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本虛標實”的病理基礎——肺脾腎三臟精氣虧虛為本,痰濁瘀血壅滯為標。因此,中醫治療老年哮喘強調“補肺健脾益腎,兼化痰瘀”,而非單純止咳平喘。
老年哮喘患者常多病共存,其共患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ㄈ绺哐獕?、冠心?。?、代謝性疾?。ㄈ?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精神心理障礙(如焦慮癥、抑郁癥)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等。這種多系統共患病特點,反映了中醫“五臟相關”的整體觀念,如心血管共病屬心肺同病,因肺氣壅滯影響心脈運行,情志障礙則歸因于肝肺氣機失調。這些共病狀態共同構成了以肺系疾病為本、多臟腑功能失調為標的復雜病機。中醫治療強調五臟同調,通過整體辨證把握病機關鍵,運用補肺固表、健脾化痰、補腎納氣等治法,既針對哮喘主癥,又可兼顧各類共患病,達到一方多效的治療目的。這種多靶點干預、整體調節的治療策略,對于改善老年哮喘患者的多系統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獨特優勢,同時避免了多重用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在治法上,中醫形成了完整的干預體系。針對老年患者“本虛標實”的病理特點,治療上強調扶正祛邪并舉,同時兼顧共患疾病,注重整體調節與個體化治療相結合。在急性發作期,以治標為主,重在祛邪平喘,兼以扶正固本。慢性持續期,主張標本兼顧,一方面繼續以化痰祛瘀治標,另一方面重視補益肺脾腎以固本。其中,補肺重在益氣固表,增強衛外功能;健脾側重運化水濕,杜絕生痰之源;補腎強調培元固本,改善納氣功能。
需要強調的是,應對老年哮喘要遵循“三分治,七分養”的原則。在癥狀控制階段,以藥物干預為主;在緩解維持期,則應當重視生活調攝,可結合中醫外治方法。1.針灸療法。通過刺激肺俞、定喘、膻中、足三里等特定穴位,調節氣血運行,緩解氣道痙攣,可快速解決呼吸困難等癥狀。2.穴位貼敷。將醫生開具的藥物研末調糊,貼敷于肺俞、天突、大椎等穴位,使藥物通過皮膚滲透溫陽散寒,減少冬季發作。3.推拿按摩。通過按揉肺俞、脾俞、天突等穴位,配合腹部推拿通降腑氣,可改善肺功能,緩解胸悶、咳嗽等癥狀。4.功法訓練。堅持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功法,過程中注重配合腹式呼吸,可起到增強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氣效率、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的作用。此外,龍華醫院在繼承發揚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臨床情況,創立了一系列院內制劑,比如咳喘六味合劑、川芎平喘合劑、保肺片等,對控制老年哮喘、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