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軍事訓練傷防治中心副教授 吳智鋼 □張洋菲
步行被譽為“最親民的運動方式”,無需器械、不限場地,既能強健心肺、改善代謝,又能舒緩壓力、提升幸福感。然而,許多人對步行的認知仍停留在“隨便走走”階段。其實,通過科學方法優化步行方式,可顯著提升其健康效益。想要讓步行事半功倍,不妨嘗試以下五種方法。
融入力量訓練。在步行時結合一些簡單的力量訓練動作,能更好改善肌肉功能,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損傷,尤其適合中老年人和久坐人群。例如,可以每走10步做一次標準弓步,即前腿向前大步邁出并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后腿膝蓋輕觸地面,注意前腿膝蓋不超過腳尖。膝關節不適者可將弓步改為靠墻靜蹲?;蛘卟叫幸粫汉?,提踵(腳尖著地)行走30秒再正常步行。這種方式能有效增強臀腿和核心肌群的力量,提高肌肉耐力和穩定性,加大能量消耗,并改善平衡能力。
調節步速??炻惶娴淖兯僮吣芗せ钚姆喂δ?,增加熱量消耗,有助于減肥和降低慢性病風險。例如,快走1分鐘,使步頻達到120步/分鐘及以上,再慢走2分鐘,循環6~8組。不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循序漸進,避免突然加速引發不適,建議佩戴心率手環監測強度,目標心率應控制在“170-年齡”,如60歲建議心率不超過110次/分鐘。
北歐式健走。北歐式健走是一種使用專用手杖的步行方式,能夠調動上肢肌肉,使全身更多肌肉群參與運動,從而比普通步行燃燒更多的熱量,還能分散膝關節壓力,尤其適合老年人、肥胖人群及膝關節不適者。健走杖長度以“身高×0.66”為宜,如身高180厘米的人可選擇120厘米的手杖。北歐式健走的方法與日常步行類似,但動作幅度更大。建議初學者逐步學會這一走法:1.套好腕帶,先不握健走杖,雙臂自然垂放在身體兩側,以肩為軸前后交替擺動手臂,同時扭動腰部,健走杖拖在身后正常步行;2.開始加快步速,加大擺臂幅度,此時會感覺到手臂擺動向前時,健走杖會自然地插入地面;3.單側手臂擺動到前方使健走杖插入地面時,握住手柄,然后手臂繼續后擺以提供身體向前的推進力,該手臂擺到身后時就松開手柄。如此雙臂交替擺動,在擺動到前方時握手柄推進,擺動到后方時再放開。
動態冥想。在步行過程中建議放下手機,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配合“3步一吸,3步一呼”的呼吸節奏,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呼吸的節奏以及身體的運動。還可以嘗試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腹部收縮,來調節身心狀態,能有效降低皮質醇水平,實現身心的放松。
結伴同行。集體戶外步行可以說是實現社交與健康雙贏的好方法。步行時,彼此之間可以進行交流與互動,增強團隊凝聚力,同時也能相互鼓勵和支持。結伴同行不僅可以增加步行的樂趣,還能緩解社交孤立,提升社會幸福感,而社會幸福感與健康和長壽密切相關。
此外,建議成年人每日步行量達到8000~10000步,其中至少3000步為快走,即每分鐘步頻應大于100步。需注意的是,老年人每天走6000~8000步較為適宜,糖尿病患者應在餐后1小時步行以穩定血糖,骨質疏松者可選草地、塑膠步道以減少關節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