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三種飲食助力無病到老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金暉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朱毅

        本報記者 田雨汀

        長壽,既受先天基因的控制,也少不了后天生活習慣的加持,尤其是頓頓離不開的飲食。但不同國家、地區的飲食習慣不盡相同,長壽飲食很難總結出單一的“秘訣”?;诖?,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發表了一項覆蓋十多萬人、跨度30年的研究,系統分析了不同飲食模式與健康老齡化的關系。

        健康老去,飲食是核心

        健康老齡化,強調老年人不僅要“無病無殘”,在身心、社會層面也要維持良好的狀態。新研究對此做了進一步細化,即在70歲或75歲時,未患11種主要慢?。ㄈ绨┌Y、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且認知、身體機能、心理健康都保持完好狀態。為分析不同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研究納入8種飲食,分別是:替代健康飲食(AHEI)、替代地中海飲食(aMED)、得舒飲食(DASH)、健腦飲食(MIND)、健康植物性飲食(hPDI)、星球健康飲食(PHDI)、抗炎飲食(rEDIP)、低胰島素飲食(rEDIH),通過問卷調查評估參與者的飲食質量,并在他們70歲、75歲時檢查衰老情況。

        結果發現,9.3%的參與者實現了健康老齡化,且所有飲食模式均可提高這一可能性;遵循健康飲食的老年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幾率高45%~86%,尤其是女性。而且,在中年時養成健康飲食習慣,30年后健康老齡化的幾率更高。研究人員表示,高質量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延緩認知衰退,改善心理健康,是促進健康老齡化的核心因素。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金暉表示,想要達到健康老齡的狀態,高質量飲食可提供充分、均衡且全面的必需營養,以滿足老年人維持身體機能的不同需求,從而實現系統性抗衰,提升生活質量。而且,健康飲食習慣應從小開始培養,未來才能有更好的“健康飲食依從性”。

        若細化到具體營養素,研究顯示,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尤其是多不飽和脂肪酸,與活到70歲、保有完好的身體和認知功能相關;薯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等超加工食品,與高糖、高鹽、反式脂肪等密切相關,可誘發炎癥、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紊亂,與健康老齡化呈現顯著負相關。

        防病有三大“尖子生”

        針對這8種健康飲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介紹,它們有共通之處:均以蔬果、全谷物等植物性食物為主;以優質脂肪、優質蛋白為輔,比如堅果、豆類、低脂乳制品、魚禽肉;限制反式脂肪、鈉、紅肉/加工肉類、含糖飲料的攝入。談及對健康老齡化的貢獻程度,研究選出了三個健康“尖子生”:

        全能選手:替代健康飲食。該飲食與健康老齡化的關聯最強,可將幾率提高86%,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病風險分別降低25%、40%。這一飲食強調“營養密度優先”,營養均衡且多樣,有助增強免疫力,比如限制紅肉/加工肉類、反式脂肪、含糖飲料和鈉的攝入,且需滿足每日攝入5種蔬菜(非土豆等淀粉類)、4種水果,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魚,每周紅肉攝入量限制在500克以內,日常執行難度較高。

        防病高手:低胰島素飲食。這種飲食與無重大慢病的關聯性最強,可將糖尿病風險降低55%。該飲食以“低升糖”為主要原則,優選糙米、豆類等低升糖食物,補充牛油果等健康脂肪,以減少胰島素波動。遵循這種飲食需具備專業知識,推薦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最佳認知:星球健康飲食。這種飲食可使認知衰退風險降低63%,對70歲后保持思維敏捷的效果最佳,同時可大大降低碳足跡。主要原則是“一半飲食是蔬果,一半以豆類、全谷物、堅果、植物油為主”,優選當地應季食材,紅肉每日不超過14克,以達到個人營養與地球資源的平衡。

        其他飲食的表現雖不如上述3種突出,但各有健康優缺點:

        替代地中海飲食,可將健康老齡化幾率提高62%,顯著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病風險。該飲食以橄欖油、深海魚、堅果和全谷物為核心,大多價格較高,且國人對橄欖油的接受度有限。

        得舒飲食,在維持良好機能方面效果顯著,可有效控制血壓。因側重低鈉(小于2.3克/天)、高鉀(香蕉、菠菜等食物),尤其適合高血壓患者,但口味較為寡淡。

        健腦飲食,可延緩認知衰退,降低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上接1版)強調藍莓等漿果、綠葉菜的攝入,對女性激素代謝友好,但漿果價格偏高、季節性強,且替代性較差。

        健康植物性飲食,與健康老齡的關聯最弱,但可顯著改善超重人群的代謝。因其鼓勵攝入豆類、堅果、植物油等健康植物性食物,較少攝入魚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可能引發維生素B12和鐵缺乏,影響神經和心血管健康。

        抗炎飲食,需嚴格區分食物“炎癥屬性”,多吃綠葉蔬菜、深黃色蔬菜、水果、全谷物、咖啡和茶等抗炎食物,限制紅肉、動物內臟、精制碳水、含糖飲料等促炎食物,以降低炎癥水平,但不同食物的炎癥指數不同,在生活中操作難度較大。

        科學飲食吃出老年健康

        重視每一餐、每一口食物的選擇,是健康長壽的根本,但目前沒有任何一種單一飲食模式能覆蓋全球居民。金暉建議,替代健康飲食模式在各方面“表現”優秀,國人不妨取其精華,打造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模式,并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進行食材搭配。

        搭配講“混”忌“單”。8種健康飲食均強調食物種類多樣性,我國指南建議每天吃夠12種食物,一周吃夠25種,要做到有粗有細、有葷有素、五顏六色、避免單一。不妨給一日三餐“記個數”,比如早餐補充全谷物、堅果和蛋、奶,至少有4種;中午安排肉類、豆制品、蔬菜,加上饅頭或米飯等主食,記4種;晚餐宜清淡,一盤菜、一份肉、薯類做主食,記3種;兩餐之間吃水果,計1種,如此便可達到要求。需提醒的是,同類食物要常變換、少量多樣,比如中午吃魚肉,晚上就吃雞肉;在控制總量的基礎上,主食可選擇雜糧飯、八寶粥等,增加食物種類。

        飲食多“土”少“洋”。顛覆生活帶來的健康改變很難長期堅持,飲食同樣如此,食物、口味“本土化”是關鍵。比起蔬菜沙拉,蒸菜、燉菜、水煮菜更適合“中國胃”;吃不慣全麥面包、意大利面的人,用大米搭配小米、糙米等主食也是優質碳水;橄欖油動輒上百元、鷹嘴豆也不常見,菜籽油或茶油、黑豆和黃豆都是完美替代品;深海魚可改為淡水魚蝦……

        食物宜“簡”忌“繁”。超加工食品經過復雜加工,很難看出食材的原始形態,營養流失嚴重,且含有大量油、糖、鹽、調味劑等,盡量少吃。但不少超加工食品標榜“健康”,成為舌尖上的“刺客”,比如水果麥片、蛋白棒、風味酸奶等,其中的增稠劑、乳化劑、甜味劑等都不會是家庭烹飪中的???,一定要當心。購買時可查看食品配料表,盡量避免有一長串成分、不少“科技”名稱的食品?!?/p>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