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北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負責人、主任醫師 黃鴻眉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曾 楨
本報記者 牛雨蕾
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攀升已成為一個日漸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為19%,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為10.4%。兒童青少年肥胖若不及時干預,未來發生心腦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心理問題等的風險會明顯升高,阻斷兒童青少年肥胖刻不容緩。
生命早期:父母從備孕開始控體重
多哈理論是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提出的關于人類疾病起源的猜測,認為人類的各種疾病在胎兒期就已“規劃”好。隨著觀察研究深入,目前已有大量證據證實胎兒時期的許多因素與出生后肥胖相關。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曾楨表示,孩子生命早期的健康狀況,包括在母親子宮內的狀況,確實會影響一生的健康軌跡,如“巨大兒”(出生體重超過4000克的新生兒)的肥胖風險高于普通兒童。
兒童肥胖還與父母的健康狀況相關。若父母肥胖、飲食不健康、長期吸煙、沒有運動習慣、生活壓力大等,加上母親在孕期體重增加過多、攝入過多高脂食物、接觸有害生物或化學物質,或孕期患高血壓、高血脂等,都可能孕育出巨大兒。母體糖代謝異常,提供給胎兒過多的葡萄糖,會刺激胎兒胰島β細胞增生,產生過多胰島素,使胎兒全身脂肪聚集,增加巨大胎兒風險。
降低孩子生命早期的肥胖風險,可在兩個時期著力。第一時期為備孕階段,夫妻二人備孕時適當減重,盡量將身體調整至健康狀態。避免攝入高油、高脂、高鹽食物,減少身體炎性反應;戒煙戒酒;控制好壓力,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健康的生活節律,避免熬夜。第二時期為孕期,孕母做好健康管理,包括保證營養均衡,減少咖啡因等的攝入;體重過快增長或增重過多都可能孕育出巨大兒,應科學控制體重;關注妊娠并發癥,管控所患并發癥進展。研究顯示,剖宮產孩子未來肥胖發生率更高,因此爭取陰道分娩,可減少兒童肥胖風險。
嬰幼兒期:不要過度喂養
嬰幼兒期,即0~3歲是生長發育第一個高峰期。北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負責人、主任醫師黃鴻眉介紹,此時有四大“催胖”因素。一是喂養方式不當,如早期沒有母乳喂養、喂養次數太頻繁、奶睡和夜奶安撫持續到較大月齡等。二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如給幼兒期寶寶喂高熱量、口味重的食物。三是養育觀念不正確,如認為寶寶白白胖胖才健康;習慣以食品作為對寶寶的獎勵;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給出生體重偏低或因疾病導致生長遲緩的寶寶增加營養、過度喂養。四是“帶娃”時動少靜多,如家長不常帶寶寶到戶外活動等。
嬰幼兒期避免肥胖,有五個要點。第一,堅持母乳喂養。相較于配方奶粉,母乳所含熱量較少,能避免寶寶過早攝入過多熱量。第二,避免過度喂養。消除“寶寶越重越好”的認識誤區,同時定期體檢,讓專業醫生評估孩子生長發育情況,制定科學的喂養計劃,并根據孩子年齡段適時轉換。第三,科學添加輔食。月齡不足6月,不要給寶寶添加固體食物;月齡超過6個月,若寶寶體重超標,要少喝奶,并用蔬菜泥替代。第四,不要讓寶寶過早、過多攝入快餐和油炸食品。第五,讓寶寶動起來,比如,6~8月齡的寶寶可進行爬行等活動。
學齡前:養成飲食運動好習慣
兒童在3~6歲處于社會化的起點階段。此時,孩子培養的生活習慣,將影響未來的身心健康。
家庭環境和教育是肥胖的“第一道防線”。黃鴻眉表示,孩子有些壞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滋生的,家長要特別注意。如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沒吃好,會在放學后準備炸雞、炸薯條等零食;部分家長生活習慣不健康,也讓孩子過早地接觸奶茶、果汁等,攝入大量的糖和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卻不足;還有家長過度代勞,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居家久坐玩電子產品,外出則有汽車代步。另外,因擔心磕碰、摔倒,減少孩子的戶外活動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家長首先要在飲食、運動、作息方面起模范作用。其次鼓動全家人共同做好健康管理。飲食方面,定時、定量地安排好三餐;食物盡量多樣,保證營養均衡、葷素搭配合理,避免孩子挑食、偏食;不給孩子吃甜食、油膩食物,日??捎谜?、煮等方法代替油炸,用低熱量的酸奶、堅果代替高鹽、高糖零食;不要把“垃圾食品”、含糖飲料等作為給孩子的獎勵,鼓勵孩子多喝白開水。身體活動方面,可讓孩子嘗試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周末多陪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少年兒童期:提防心病致胖
近日,歐洲肥胖大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10歲前腰圍增大的兒童,未來心血管病風險升高。黃鴻眉指出,6歲以上的少年兒童,尤其年齡偏小的兒童,易受到外界誘惑。此時對肥胖的防控需綜合考慮多個方面。
黃鴻眉注意到,當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早餐被省略、午餐在流浪、晚餐太豐盛”問題。有些孩子一到周末就纏著家長外出飽餐,攝入過多能量;部分孩子開始自行購買高糖、高脂、高熱量零食。
6~18歲學齡階段兒童面臨更重的考試壓力,不少孩子可能“報復式”地在休息時間打游戲、看電視等,不僅導致戶外活動減少,還會透支睡眠時間,引起激素水平失衡,影響代謝,增加肥胖風險。
兒童青少年中,肥胖和情緒問題可能相伴相生。少年兒童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經歷許多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如情感上逐漸與父母分離,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緊張;對同伴的認可敏感,被孤立時會感到沮喪;成績不理想時,容易滋生失意等情緒。部分孩子可能通過進食高熱量食物,來緩解壓力。但肥胖可能會加劇社交孤立,加重情緒問題。
黃鴻眉建議,社會層面,相關部門和社區等應廣泛宣傳超重肥胖的危害和防控知識,定期組織健康講座、宣傳活動;有關部門應限制商家在學校周邊售賣高油高鹽食品和高糖飲料。家庭層面,將超重肥胖防控知識納入健康教育課程,提升兒童青少年健康素養,讓孩子們做自身體重管理的第一責任人;邀請營養師制定食堂餐食;多舉辦文體活動,拓寬戶外活動場地;不過度安排課業,保證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時間;多關注學生心理狀態,定期安排心理醫生給學生開講座。另外,家長在關注孩子三餐、鼓勵運動的基礎上,也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經常與孩子談心,發現心理行為問題及時與其溝通紓解,必要時帶其看心理醫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