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回憶美好抗病養心

        ●激活大腦獎賞系統   平靜看待過往傷痛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  娟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  孫新宇

        本報記者  王思予

        人到中老年,常會不自覺地回憶過去、掉進往事里,歡笑的,懊惱的,遺憾的;也有人想重返過去,有人急于忘卻。美國布法羅大學發表在美國《人格雜志》一項最新研究則發現,對他人講述的過去暗藏自己對人生的滿意度,60~65歲是最幸福的時光。

        60~65歲的回憶最幸福

        新研究納入163位年齡在55~59歲的中年人,對其隨訪了8年,其間進行了3次為期2小時的生命故事訪談,均提及人生的高光和低谷、最大的遺憾、對未來的向往等內容。敘事口吻是參與者在不同年齡、對同一件往事的態度,可直接反映其對生活的滿意度。一般來說,敘事日漸積極的人更傾向于將苦痛視為成長的一部分,更能享受當下,獲得幸福;消極敘事者則容易陷入痛苦的回憶,郁郁度日。

        研究人員采用了“閉合感”和“自我實現”兩個概念:前者指“對過去遺憾、挫折等經歷的接納程度”,比如有人曾“后悔沒有生育更多孩子”,但現下覺得“生活平靜有意義”;后者可理解為“認為自己能成為想成為的人”,代表對自我的理解和肯定。結果發現,對于過往挫折,大多數參與者的接納程度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尤其在60~65歲時,“自我實現”傾向明顯增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隨著年齡增長,人生滿意度總體呈一條‘倒U型’曲線,55~65歲恰恰是峰值,與研究相吻合?!北本┐髮W第六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孫新宇解釋道,在這一年齡段,多數人沒有重大健康問題或慢病,且已經積累了豐富閱歷,加上家庭結構穩定、職場壓力緩解、子女多數獨立,所以更容易積極看待過去和現在,人生滿意度最高。比如,研究中,一位參與者曾“執著于買大房子、賺高薪”,8年后覺得“助人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65歲后,機體衰老漸顯、軀體疾病增多、社會參與度下降,可能引發“老而無用”的挫敗感,滿意度開始下降,回憶過去常帶有消極情緒。

        “正”憶養人,“負”憶傷身

        受童年經歷、人生挫折、不公平待遇等個體經歷的影響,并非所有人對過往的回憶都會漸入佳境。研究中,部分參與者始終禁錮在消極視角中。而回憶對健康的影響往往是雙面的。

        李娟表示,積極正面的回憶可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促進多巴胺分泌,形成“正向情緒通路”,即使經歷中有不如意的事,也會被大腦“美化”,使記憶變得更美好,讓人越回憶越幸福。這種積極情緒還會平衡內分泌水平、增強免疫系統的抗病力,實現越回憶越健康。

        反之,不少老年人時不時“重現苦難”,述說過往時滿是痛苦和挫折,感覺未來也不會有改變。由此,心理學有一個專有名詞——“老年敘事閉鎖”,是指老年人自認為生命進入尾聲,過去的痛苦無人理解,現在的衰老已成負擔,退休、宅家、子女成家等意味著職業、社會、家庭“閉鎖”,更容易勾起痛苦回憶、放大壓力事件,對未來不再抱有任何期待。美國心理學家弗里曼將這部分人分為4類。

        死胡同型:認為“過去的一切已成定局”,沒有任何出乎意料的方向可預期。隨著機體衰老,比如眼花耳背、記不住事、走路變慢,慢病也在增多或加重,不少老年人即使體格健康,仍認為“既然終歸‘樹老根枯’,何必積極應對疾病?!?/p>

        極限目標型: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達成各種目標”,但已經耗盡所有精力,目標感缺失。老年人退休后,因社會角色中斷,從中獲得的價值反饋瞬間消失,常跌入“無力感”,回憶過去時常帶有“現在的生活沒有奔頭”的無意義感。

        追悔莫及型:對過去的遺憾追悔莫及,對當下的生活失去興趣。比如“如果當時沒選錯職業,現在可能更幸?!?,一直在強化痛苦回憶,面對新事物時有抵觸情緒,逃避現實。

        撞向至暗型:對生活現狀極度悲觀,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這些“閉鎖”中,暗藏的不良情緒是無法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一次回想痛苦,大腦會進入緊張的應激狀態,陷入悲傷、抑郁等消極情緒,削弱免疫力。長期如此,老年人會陷入“機能衰退-無價值感-更沉默”的惡性循環,出現興趣下降、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等缺乏生命力的表現,加速機體衰老、認知衰退,甚至誘發或加重器質性疾病。

        孫新宇提醒道,同是回憶痛苦,有些情況可能是早期認知障礙的前兆?!凹词故秦撔杂洃?,健康的懷舊是動態、客觀的,述說時會出現明顯或微妙的變化;病態懷舊具有刻板性,常重復講述同一事件,就像是‘祥林嫂式’的抱怨?!?/p>

        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即使不期許未來,老年人的人生并非真的停滯不前,只是自己先行按下了暫停鍵,如能換個看待過去的角度,主動改寫過去的劇本,便可重新啟動。臨床中打破老年人敘事閉鎖的有效策略之一是“懷舊治療”。

        同一事件,不同解讀?;貞浤骋回撔允录r,不少“閉鎖”老年人沉浸在單一的悲觀視角中,需要家人親友或專業人員把他們“拽出來”,引導其轉換視角。比如他們說“小時家里窮,吃不飽穿不暖,沒能上學”,家人首先要認真傾聽,然后肯定他們的韌性,比如“當時生活這么苦,你一定很堅強”,為過往賦能;隨后,引導其關聯現實,“你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需要發愁吃飯了”,將話題引向當下;最后一起暢想未來,“你小時候想學什么,要不咱們一起學學?”

        孫新宇表示,也可嘗試“優缺點清單法”,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比如回憶一段過往時,把一張白紙分成兩部分,一半寫痛苦,一半寫自己是如何克服的;然后,把這張紙保留起來,過段時間再看,如果曾經的痛苦不再是困擾,就用筆劃掉,同時把新發現的優點寫上。

        跨越時空,治愈過去。李娟表示,跨時空的認知遷移有助老年人正向懷舊。如果近期老年人成功化解了和朋友的一個矛盾,可引導他們將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應用于記憶中仍未釋懷的事件,用現在的智慧治愈過去的傷痛。比如,當下解決朋友矛盾的動機是對友情的重視,回想曾經的婆媳矛盾時,設想或許是因為雙方都想讓家庭有更好的發展,但因認知的局限性,未能適度表達“愛和邊界”。

        回憶成功,喚醒自信。學會用不同角度回憶過去后,老年人不妨嘗試自行梳理、記錄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成就,小到“第一次做一大桌菜”,大到“長期照顧患病的父母”。李娟指出,這種整合的成功記錄能幫助老年人肯定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自身能力,打破“一事無成”的負性自我認知,重新評價自己。

        兩位專家均建議,老年人也可從實際行動開始,由外而內改變思想,不妨嘗試兩件事:一是活在當下,設定短期的生活目標,比如學習一門新技能、參與社區志愿活動,避免內心空虛時過度沉浸于過去;二是通過利他行為拓展生命維度,比如照顧孫輩、幫助鄰居,在付出中獲得“被需要感”,打破因自我局限陷入的負性循環?!?/p>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