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教授 宋 逸
上早課就頭暈、一坐下就腰疼、踏上跑道就腿軟……當前,“脆皮”已成為一些大學生的標簽。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體質顯著下降,且男生降速快于女生。
這項研究基于2000~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五次橫斷面調查數據,對全國30省份超24萬名19~22歲大學生進行系統性分析。結果顯示,我國19~22歲大學生超重肥胖、血壓偏高及其共病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態勢,同時伴隨體質水平持續退化,其中東北省份的惡化情況最嚴峻;男大學生相較女大學生有更沉重的超重肥胖、血壓偏高及共病負擔,體質水平下降幅度也更顯著。
當前,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現象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已得到充分印證。社交媒體上,不少大學生表示在體質測試中“沒有勁兒”“引體向上一個都做不了”“有長跑恐懼”“長跑后心悸嘔吐”。與此同時,大學生體測,尤其是長跑也出現“老大難”問題,多所高校在體質測試現場配備了專業醫療人員,以保障安全。
大學生日常健康狀況也普遍弱化。許多高校反映,大學生在課堂上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明顯增多。大學生常見病癥已從傳統的感冒發燒,“進階”為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慢性疲勞綜合征等“辦公室病”。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群體中多發的健康問題,如高血壓、高尿酸、脂肪肝等,在大學生體檢報告中的檢出率逐年攀升。
大學生體質持續下滑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從性別差異來看,男生體質下降更明顯,這與他們普遍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許多男生沉迷網絡游戲,缺乏運動,加上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導致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明顯退化。
從整體來看,當代大學生面臨影響健康的“三重困境”。一是高熱量飲食和外賣文化的盛行,使營養失衡問題日益嚴重。二是學業壓力和就業焦慮,導致作息紊亂,睡眠質量普遍下降。三是體育教育的邊緣化與運動機會的系統性缺失,導致學生們的運動能力普遍不足。青年時期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健康問題,往往會延續至中年,大幅增加未來發生慢性病的風險,不僅影響個人發展,也將加重社會醫療負擔。
改善大學生體質需要系統性、多層次的干預措施。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出臺專項指導意見,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高校體育設施建設和課程改革。在教育理念方面,需要從單純追求體測達標,轉向培養終身運動習慣,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當突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構建貫穿整個大學階段的體育課程體系,避免高年級學生運動習慣中斷。與此同時,還需增加耐力訓練比重,引入科學有趣的訓練方式,如間歇訓練、團隊競賽等。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建設校園運動文化,通過成立各類運動社團、舉辦趣味賽事、設置運動獎勵機制等方式,營造人人參與的運動氛圍。具體可借鑒北京大學“五四長跑”、復旦大學“陽光體育”等經驗,打造特色品牌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