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巧珍
某件物品原本只是有個小洞,為彌補這個小洞打上一塊補丁,過段時間發現補丁有些破損,便又在補丁旁加上新補丁……如此循環往復,補丁越打越多、越打越厚,最后補丁挨著補丁、補丁壓著補丁。其實,當把這些補丁清除掉后,才會發現原來的漏洞只需要一塊合適的小補丁就能輕松解決。這種現象在管理心理學上叫“疊補丁效應”,它是指在改善工作時,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因為所謂的“改善”產生了大量衍生工作,進而導致組織臃腫、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等一系列不良現象。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疊補丁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有的企業為解決某一問題建立了某項制度,然而實施過程中未能解決原問題,新制度的不完善又產生新問題,于是又滋生出另一套制度。如此這般不斷重復,制度越來越多,工作流程越來越復雜,最終反而忽視了真正的需求。又比如有的人想減肥,聽人說節食有效,就開始嚴格控制飲食,可沒幾天就餓得頭暈,還暴飲暴食反彈了;聽說有藥物可以立刻減重,各種嘗試減肥藥,結果腸胃不適,停藥后反彈更嚴重;之后又加入健身班,結果搞得運動損傷,不愿再鍛煉……這些不斷“疊補丁”的措施,始終沒觸及減肥核心——養成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最終體重反復,還搞垮了身體,陷入無效減肥的疊補丁困境。
疊補丁效應的出現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第一,思維定勢。我們往往會用過去的經驗解決新問題,也習慣于先解決眼前問題,其他的“以后再說”。這會導致我們不敢嘗試新辦法或直擊要害的辦法,一直無法真正地、徹底地改變,結果就造成原地無效打轉。第二,情緒壓力。在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下,很多人沒有時間去深思熟慮,只想快點解決問題,容易判斷失誤,因小失大。第三,信息過載。當解決一個問題的觀點、建議和方案有很多時,會讓人很難從這些繁雜的信息中找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從而無法做出正確決策,導致一步錯、步步錯。
有以下情況時,就要警惕自己可能出現了疊補丁效應:問題反復出現,解決后不久又復發;解決方案本身帶來新問題;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但效果不明顯;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讓人難以理解。要減少這種無效努力,不妨從以下方面來做。
回歸問題本源。學會精準地找出核心問題所在,對癥下藥。我們可以運用“3why”分析法來確定問題的根本原因。比如發現孩子沉迷手機時,先不要打壓、責罵或強制性收手機,這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妨先深入思考一下,為什么孩子會玩手機?因為孩子覺得在家無聊。為什么覺得無聊?因為周末除了作業沒別的事。為什么沒安排其他活動?因為家長總是不放心他們外出……通過追問幾個“為什么”,我們會發現,孩子沉迷手機可能是家長過度保護、控制和對孩子玩樂需求的不了解導致孩子社交缺失。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總之需要先把問題分析透徹,找到真正的“痛點”。
學會斷舍離補丁。定期評估自身存在的疊補丁問題,并不斷舍棄無效補丁。比如很多人認為自己工作效率低是因為不懂時間管理,于是購買時間管理課,制訂詳細日程表;但又因過度計劃產生焦慮,為了緩解焦慮又參加冥想訓練;為了“冥想打卡”,又占去30分鐘;最后問題沒解決,陷入自我責備,甚至開始抑郁,于是尋求心理咨詢師幫助……一頓操作下來,不僅效率沒提高,反而花費了更多時間進行自我糾結。其實,拖延的終極解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立馬開干”。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面對,于是給自己找了一堆借口和“方案”,逃避本質問題。如果能勇敢地拋棄這些自欺欺人的做法,迎難而上,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跳出痛苦的循環。
采用最小可行性嘗試。如果擔心新辦法有風險,可以從一小步開始,以此來驗證行動效果,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降低試錯成本。另外,要懂得及時止損,如果已經發現問題不對勁,生活和工作都有“空轉”的感受,應該立馬停下來想想問題所在,以免在錯誤、無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