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消化內科首席專家 陳旻湖
本報記者 牛雨蕾
編者按:若將人體比作精密運轉的城市,腸道便是這座城的“母親河”。腸道承擔著消化吸收、免疫防御與神經信號傳遞等核心功能。但高脂、高蛋白、高糖飲食、熬夜、壓力、抗生素濫用等會影響腸道生態平衡,可能誘發“炎癥風暴”。炎癥性腸病以年增長率超20%的速度擴散,威脅眾多患者健康。為何腸道成炎癥的“重災區”,如何重建腸道生態防線?本期“消化月話”特邀權威專家溯源腸道炎癥機制,解碼腸道健康密碼,為長壽護航。
腸道自帶三道防線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首席專家陳旻湖介紹,腸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全長5~6米,可分為小腸、大腸兩部分。成人小腸長3~5米,上端與胃連接,下端與大腸相通;大腸1.5~1.7米,包括盲腸、結腸、直腸等。作為人體與外界接觸面積最大的器官,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的“主戰場”,更是免疫防御的“前哨站”,甚至擁有獨立的神經系統,能自主調節消化功能,并向大腦傳遞信號,有“第二大腦”之稱。腸道有精密的自我保護機制,包括以下三道“防線”。
黏液層和上皮細胞修葺起“活體城墻”。腸道內壁布滿了絨毛與隱窩,形成了一個展開可達200平方米的“防御陣地”。這便是由黏液層和緊密連接的上皮細胞構成的腸道物理屏障。黏液層位于最外層,95%是水分,還有黏蛋白、抗菌肽等,像一層“防護服”,能潤滑腸壁、吸附病原體,并阻擋它們接觸上皮細胞。黏液層之下是上皮細胞,它們如嚴陣以待的“士兵”,排列緊密,形成一堵嚴密的“城墻”,每3~5天會更新一次,確保屏障的完整性。
免疫細胞搭建出“智能防御”。人體70%的免疫細胞都駐扎在腸道,既具備攻擊性又懂得克制,堪稱“生物智能防御”,構成了腸道的第二道防線。它們如同“巡邏無人機”,能精準掃描腸道內容物,又如同“嚴格的海關”,在發現有害菌(如沙門氏菌)時會立即啟動防御機制;碰到益生菌(如雙歧桿菌)時就立即釋放抑制因子,主動“握手言和”,共同維持腸道生態平衡。
微生物構筑成“生態帝國”。腸道里還棲息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總重量達1~2公斤,它們互相依存、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這便是腸道的“第三道防線”。其中既有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能分解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滋養上皮細胞;也有“墻頭草”般的中性菌,如擬桿菌、大腸桿菌等,平時無害,可一旦腸道環境失衡,就會“叛變”為致病菌;更有“破壞分子”有害菌,如艱難梭菌、產氣莢膜梭菌等,伺機制造毒素,破壞黏液層、上皮細胞等屏障。
屏障為何會被攻破
陳旻湖表示,炎癥性腸病不是突然爆發的戰爭,而是三道防線逐漸失守的過程:“從‘城墻’到‘生態帝國’,每個環節失衡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城墻坍塌:物理屏障失守。陳旻湖介紹,長期吃油炸食品、喝含糖飲料、喝酒和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不僅損壞腸道黏液層,還會導致上皮細胞連接松弛,讓“城墻”坍塌。此外,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也會直接損傷腸黏膜,導致物理屏障“失守”。
免疫誤判:智能防御失靈。腸道的免疫系統雖然強大,但也有不少原因會導致其整體失衡“誤判”,例如基因缺陷或變異。研究證實,部分攜帶NOD2基因突變人群的腸道免疫細胞會應答失衡,導致過度炎癥反應。還有持續的應激狀態,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一個雙向的信息交流通道,即“腦腸軸”,當人體持續承受壓力,該機制就會被激活,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腸道免疫細胞的功能,讓炎癥反應擴大。此外,吸煙、喝酒等會干擾免疫調節,誘發異常炎癥反應。
菌群失衡:生態系統被破壞。菌群生態的發展依賴健康的腸道環境,一旦濫用廣譜抗生素,對腸道進行無差別清理,很容易誤殺益生菌,導致有害菌趁機擴張。此外,許多益生菌以膳食纖維為“養分”,蔬果攝入少、動物脂肪攝入過多,導致益生菌因“斷糧”而凋亡,打破生態平衡。
炎癥風暴破壞力強
當腸道的防線被突破后,炎癥會經歷三階段演進,最終釀成“風暴”,發展為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首先是潛伏期,此時腸道黏膜僅有輕微炎癥的浸潤,免疫系統尚能控制,患者無典型癥狀或表現為輕微腹痛、腹瀉,易被誤認為“吃壞肚子”或“腸易激綜合征”,大部分人不會采取措施。其次是發作期,腸道菌群失衡和免疫記憶形成,進入不可逆階段,此時會有大量炎癥因子被釋放,腸鏡下可見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臨床上可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需及時采取措施。最后是慢性期,反復發作的炎癥會慢慢導致腸壁纖維化、狹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還可能發生癌變,克羅恩病患者可能出現腸瘺或腸梗阻,需手術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都屬炎癥性腸病,但從病變范圍、癥狀、高發人群、治療措施上有所差異。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僅限于結腸,炎癥累及黏膜層,呈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臨床癥狀包括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便,20~40歲青壯年高發,大多數可以通過藥物(如美沙拉嗪等)治療??肆_恩病則可累及全消化道,病變呈節段性、透壁性,癥狀包括腹痛、腹瀉、體重下降,還可能并發腸瘺、肛周膿腫,多累及青少年,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或小分子口服藥,必要時手術治療。
腸道也需“澆水施肥”
重塑腸道健康,要像治理黃河一樣精心規劃:加固城墻、修復智能防御和培育生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飲食療法:給腸道“施肥”。日常要盡量采取抗炎飲食模式,適當多吃有益腸道健康的食物,如三文魚、亞麻籽油等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藍莓、西蘭花等富含多酚類抗氧化劑食物,燕麥、蘋果、芹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盡量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糖、油炸等超加工食品等促炎食物的攝入。
壓力管理:安撫“第二大腦”。首先要規律作息,凌晨1~3點是腸道菌群代謝高峰,熬夜會不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長,建議養成23點前入睡的習慣。其次,通過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緩解壓力。研究發現,每日10分鐘的冥想,就可降低大腦杏仁核的活躍度,降低腸道敏感性。最后,合并焦慮癥的炎癥性腸病患者可嘗試認知行為治療,緩解焦慮。
及時治療:控制并發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合適藥物治療,及時控制炎癥發作,預防并發癥,對改善炎癥性腸病的預后非常重要。目前治療手段非常多,包括傳統藥物,如美沙拉嗪、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先進療法,如生物制劑及小分子口服藥等。出現嚴重并發癥時,需要手術治療,如大出血、腸梗阻、腸穿孔或癌變等。
長期管理:恢復正常生活。炎癥性腸病癥狀控制后進入緩解期,治療上仍應在醫生指導下規律用藥,預防復發及并發癥發生,提高生命質量??刂屏己玫难装Y性腸病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的學習與工作,乃至結婚生子,壽命與正常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