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麻醉科主任 李萌萌
本報記者 王冰潔
“我像背書包一樣背著氧氣,這樣我才可以去上學、聚會、鍛煉,”一名生活在智利的慢性肺病患兒說道:“有了氧氣,我才可以帶著疾病過正常生活?!比蚍秶鷥?,每年約有3.74億名兒童和成年人需要醫療氧氣支持才能生存,且人數呈上升趨勢,一場無聲的醫用氧氣危機正席卷全球。
澳大利亞墨爾本兒童全球健康中心、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等機構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雜志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低收入國家,不到1/3的人能獲得這種救命治療,填補這一缺口需340億美元。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麻醉科主任李萌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醫療氧氣是醫院生命支持系統中的常用醫用氣體之一,主要用于手術室、ICU、搶救室、普通病房、高壓氧艙等,以供面罩給氧、霧化治療、高流量氧療、呼吸機輔助呼吸,供應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醫療安全。
根據《中國藥典》,醫用氧氣純度要求≥99.5%,水分含量≤0.07%,對生產和儲存有嚴格要求。多數醫院都建有中心供氧站,為全院輸送氧氣,但氧氣儲備形式有所不同:大型醫院已普遍建成液態氧供氧體系,在氧氣完成“液-氣”轉變后,通過供氧管路輸送到各科室、病房等;基層小型醫療機構仍以氧氣瓶為主,通過及時更換氧氣瓶保證持續使用。
事實上,醫用氧氣危機并非僅存在于低收入國家。以一家擁有床位1000張、手術室床位15張、ICU床位35張的醫院為例,全院平時用氧量約52.5立方米/小時,在類似新冠感染救治期間的應急狀態下,用氧量可增長為180立方米/小時。受現有場所和消防安全規定限制,醫院無法隨意增加氧氣儲藏量,當氧氣用量急劇加大時,供氧公司配送和產氧量都可能成為限制因素。在美國,2021年1月新冠疫情高峰期,部分醫院的氧氣供應一度告急;在冬季流感季和疫情疊加時期,歐洲國家多次出現供氧緊張。
如今,我國醫用氧生產已形成規?;a能,但部分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供氧管網建設稍顯滯后。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慢阻肺、心力衰竭等慢病發病率上升,醫療機構和居家吸氧的需求逐漸增多,不僅對家庭氧氣供應設備的普及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更考驗著社會整體供氧體系的彈性。
上述報告表明,解決醫用氧氣危機,對于預防疾病至關重要。除了加強免疫接種外,還應減少環境污染、控制氣候變化,從源頭上減少用氧需求,因為空氣污染、氣候變化是導致心臟、呼吸系統相關疾病高發的重要因素。個人應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煙、保持健康飲食、適度鍛煉等,降低患病風險。在供應保障方面,醫療機構應合理規劃氧氣儲備和使用,建立高效應急響應機制,以應對突發氧氣需求高峰;國際應加強資源合作,建立全球醫用氧氣供應網絡,共享技術和資源,提高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供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