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 鄭陽春
有人問,同樣是讀本科,學醫為什么是五年而不是四年?因為有太多的書要讀,有太多的基礎要打。如果你學的是臨床醫學,本科階段要有50余門課程,這些教材疊起來比人還高。從《生物化學》的分子機制,到《病理生理學》的臨床表現,從《解剖學》的骨骼肌理,到《外科學》的復雜病癥,每門課程都是構建臨床能力的基石,每門課程都需要細嚼慢咽、熟讀領會,五年時間都嫌太短,四年時間又如何足夠?
同樣道理,讀醫學碩士是三年而非兩年。因為頭半年要學理論,后兩年要上臨床,第三年要邊上臨床,邊做課題。碩士階段是學生的思維模式從書本到實踐、臨床能力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多門課程的學習,多種能力的培養,多項任務的完成,三年時間都捉襟見肘,兩年時間又如何可行?
醫學博士的時間同樣要三年。一般來說,上臨床要一年,當住院總要半年,做課題、寫論文要一年半。博士階段是學生能力分化、成長分野的分水嶺。動手能力強者在臨床上慢慢成為治療組中的中流砥柱,科研能力好者在學術界逐漸展露鋒芒。無論是臨床能力的培養、鍛煉,還是科研論文的完成、投稿,都需要時間的浸淫,兩年時間只是起步,三年時間勉強湊合,尚有延畢者不計其數。
只有在這樣“5+3+3”的時間下培養出來的醫學博士,才稱得上是大熔爐淬煉出來的真金白銀,足斤足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那極少部分“4+4”的醫學博士。
文憑可以唬人,但臨床工作不容許任何虛頭巴腦。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檔案里,記載著無數血淚教訓。那些年沒學的功課,那些年因為學制壓縮省略的臨床實操,終究會變成響亮的耳光啪啪啪地打得雙頰發疼。
在重癥醫學科,能獨立操作ECMO(體外膜肺,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的醫生至少要經歷3年的臨床培訓。在臨床外科科室,能熟練充當第一助手的,至少需要數百臺手術的實踐;能勝任主刀的,至少需要千余臺手術的操練。
呼叫器聲響沒有演習,無影燈下沒有彩排。我一直對學生強調,要沉心靜氣地啃書本、學知識、記要點,要腳踏實地地上臨床、練操作、學技術。不要心存僥幸,不要以為有了文憑就有了看診、做手術的底氣。你多花的時間會成為你的實力,你刻意省略的部分則會成為你的短板。
一分汗水,一分回報。那些在病房里度過的時光,在手術臺上積累的經驗,會一點一滴地充盈我們的頭腦,增長我們的見識,增強我們的能力,最后成為我們在面對疑難雜癥時成竹在胸的信心,成為在面臨復雜、重大手術時從容不迫的倚仗。
臨床非兒戲,安全無小事。治病救人必須嚴肅對待,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是有血有肉的人體。有時看似不經意的一個醫囑、一項操作,落實到病人身上就是一劑強烈的藥物、一種侵入性的處置,加重病情抑或促進康復,全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
醫學教育是用時間和經驗構筑起的生命防火墻。學醫,沒有捷徑可走,不存在所謂的“彎道超車”,有的只是無影燈下的千錘百煉,病歷架前的厚積薄發。當我們穿上白大褂,就注定要用畢生時間去兌現對生命的承諾,用踏實、嚴謹的態度去實現人民對健康的囑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