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 薛超 □主任醫師 張俊峰
護心處方中,有一劑藥既無成本又無副作用,那就是幸福感。上世紀末,哈佛大學學者勞拉·庫布贊斯基等人就提出了“幸福感影響血管健康”理論。不久前,瑞士巴塞爾大學醫院等機構的學者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發表一項研究,通過對英國生物銀行47萬余人長達12年的追蹤再次證實,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積極社會心理因素能有效降低冠心病風險,且這一發現已被寫入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血管疾病預防相關指南。
幸福感可歸納為三個核心維度。一是主觀快樂,為一種日常情緒體驗;二是生活滿意度,是基于對家庭、財務、工作的整體評價;三是健康滿意度,即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接納。三個維度水平高,均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
樂觀心態可激活動脈保護。研究顯示,樂觀者的急性心梗風險比不快樂者降低33%、慢性冠心病風險降低37%。神經質人格特質,如易焦慮、敏感,會使冠心病風險增加19%;抑郁癥狀與動脈斑塊不穩定有關,會使心血管事件風險升高42%。一方面,負面情緒會損壞冠脈內皮系統,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另一方面,人處于不良情緒時,冠脈微小血管的舒縮功能也會異常,導致心臟缺血的發生、發展。
日子順心是血管的“鎧甲”。家庭關系滿意度高的人,冠心病風險比不滿意者低26%,前者的心衰風險也會降低。親密關系可通過降低壓力激素,如皮質醇,減少血管內皮炎癥反應。另外,英國學者此前發表一項研究揭示,對財務的滿意度每提升一級,冠心病風險降低18%。
社交是在做心血管“按摩操”?!蹲匀弧と祟愋袨椤方湛l研究稱,頻繁社交能增強免疫系統,降低患心臟病、中風等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4萬余人的血漿蛋白發現,90.2%蛋白質與死亡率相關,超50%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相關。中介分析表明,這些蛋白質部分介導了孤獨與心血管疾病、中風和死亡率的關系。
當前,國際前沿醫療機構已將心理干預納入心血管防治體系。如美國梅奧診所推行“心臟健康正念計劃”,冠心病患者接受8周正念訓練后,心絞痛發作頻率降低37%。我國很多醫院開展“雙心門診”,對合并抑郁或焦慮的冠心病患者實施認知行為療法。
我院曾開過這樣一張“幸福感處方”。58歲患者張先生因心梗而植入支架,但出院后一直焦慮不安,有時一天要測血壓十余次。在“雙心門診”就醫后,醫生進行了“幸福日志”干預,要求他每天記錄3件能帶來滿足感的小事,如女兒打來問候電話等,同時配合放松訓練。3個月后,張先生的焦慮評分下降52%,血壓波動幅度顯著減小。
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從而達到護心目的可從以下幾點著手。1.微社交。每周至少2次與親友共進早餐或一起散步。2.踐行彩虹飲食法。即在進食足量果蔬的同時,盡量搭配紅色、橙色、綠色、紫黑色等,每日攝入不少于4份果蔬(1份約一個拳頭大?。?。3.加入興趣社群。如舞蹈、合唱等同步性群體活動,增強迷走神經張力。4.設置數字排毒時段。晚上8點后關閉電子設備,同時每晚保證7~9個小時的睡眠。5.學會減壓。焦慮時,采取“4-7-8呼吸法”,也就是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快速降低皮質醇水平。6.創建“成就儲蓄罐”。每天睡前記錄1件今日完成的事,如堅持服藥、步行3000步等,讓積極的自我認知疊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