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婦科主任 向東方
本報特約記者 黃梓燕
夏季溫度高、濕度大,人體容易出汗,女性私處會變得更為潮濕。中醫認為,濕氣最易傷及脾胃,抑制其運化水濕的功能,導致水濕在體內積聚,甚至形成痰濕。臨床發現,女性的帶下病多與濕氣密切相關。濕氣下注胞宮,就會出現白帶量多、外陰瘙癢等癥狀,濕熱的環境還容易滋生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增加了婦科炎癥風險。因此,包括陰道炎、盆腔炎等在內的婦科疾病極易在夏季作亂。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婦科主任向東方教授總結了一套防治方法。
艾灸。艾草被譽為“地之陽”,點燃后,熱力可加強艾草藥性穿透力,就像在女性體內點燃了一把 “火”,將濕氣慢慢烘干排出。艾灸推薦以下三個穴位:1.關元穴。位于肚臍下3寸,此處為“女子之血室”,可通調沖任,主治宮寒、痛經、月經不調、帶下清稀、盆腔炎等虛寒性婦科病。2.子宮穴。位于關元穴旁開3寸處,是調理胞宮的要穴,專治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子宮脫垂等。3.三陰交穴。位于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乃肝脾腎三經交匯處,有健脾化濕、調經止帶、補益肝腎的功效,擅長調理帶下、月經病及更年期綜合征。具體操作方法:點燃艾條,在穴位上方10厘米處進行溫和懸灸,每穴15分鐘左右即可,一周做一次。
此外,肚臍為神闕穴所在之地,可將醫生開具的藥物與艾絨混合,置于肚臍上進行艾灸,促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透過臍部吸收,起到溫陽散寒、健脾利濕的作用,對脾陽虛導致的帶下病效果顯著。還可艾灸會陰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濕氣不易停滯積聚,對濕氣引起的帶下病及婦科炎癥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可有效緩解外陰瘙癢、白帶異常等癥狀。
沐足。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人體的臟腑經絡緊密相連。使用具有祛濕、溫陽、活血等功效的中藥沐足,能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使藥物通過足部的穴位和反射區吸收,起到疏通經絡、祛濕排毒的作用。想要改善宮寒、痛經等癥狀者,可選用艾葉、生姜、花椒、紅花、益母草等藥物,推薦一個泡腳小方:取艾葉30克、生姜5~6片(或干姜10克)、花椒20粒,放入熱水中泡腳即可。想要改善帶下異常、外陰潮濕瘙癢者,可選用黃柏、苦參、蛇床子、土茯苓、蒼術、白鮮皮等藥材,推薦一個泡腳小方:取黃柏15克、苦參15克、艾葉20克,放入熱水中泡腳即可。
紫砂罐療法。紫砂罐本身具有特殊的材質特性,能吸附藥物成分。在治療帶下病時,可根據患者不同癥狀選擇合適的中藥配方,將藥物放入紫砂罐中,利用負壓吸附在穴位上。這樣既能發揮拔罐疏通經絡的作用,又能使中藥成分透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增強治療效果。
此外,女性夏季還應注意以下生活細節。
1.保持私處清潔干燥。盡量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內褲和寬松舒適的褲子,避免穿緊身褲和化纖材質的內褲。每天用溫水清洗外陰,保持清潔,但不要過度清洗,以免破壞陰道的正常菌群。每次大小便后,要從前往后擦拭,避免將肛門的細菌帶入陰道口。
2.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甜膩等易生濕熱的食物,如辣椒、燒烤、油炸食品、冰淇淋等。多吃清淡、易消化、健脾利濕的食物,如山藥、薏仁、赤小豆、冬瓜、絲瓜等??蛇m當喝些薏仁紅豆粥、冬瓜湯等,有助于祛濕利水,改善體內的濕氣狀況,從根本上減少帶下病的發生。
3.合理作息,增強體質。過度勞累和熬夜會損傷正氣,導致抵抗力下降,給病邪可乘之機。建議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修復。適當進行一些溫和的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拳等,有助于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免疫力。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焦慮、抑郁、憤怒等不良情緒,良好的情緒有助于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和氣血調和,減少婦科疾病的發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