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聲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 李 真
在網絡社交平臺和搜索引擎上,健康科普內容越來越常見,但其中暗藏玄機。許多看似是專業的文章或者視頻,實則是為某些機構或產品導流的廣告載體。這種“偽科普真廣告”的現象,不僅誤導消費者,還可能涉嫌違法。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了一位痤瘡患者的遭遇。他在瀏覽一篇皮膚健康科普文章時,點擊了文末的廣告鏈接,找到一家號稱能“根治痤瘡”的民營醫療機構。然而,花費上萬元治療數月后,病情毫無改善。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尤其在醫美、保健品、養生等領域,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更容易被這類“偽科普”誤導。
其實“偽科普真廣告”的手段有著幾個固定的套路。這些廣告往往披著科學的外衣,利用專業術語、權威背書甚至情感渲染來增強可信度。比如,文章或視頻中的“專家”可能只是演員,所謂的“全球數據”或“全中國青少年問題”可能是夸大其詞。更有甚者,利用某些理論的模糊性,包裝偽科學概念,再配上“再不治療就晚了”等恐嚇性話術,誘導消費者點擊廣告鏈接。
打著科普的幌子進行廣告宣傳,相關商家的行為可能涉嫌違反《廣告法》《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等法規。正規廣告應當明確標識,而“偽科普”卻模糊了信息與廣告的界限,使消費者難以分辨。一旦廣告內容虛假或夸大療效,商家還可能面臨更嚴厲的法律責任。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辨別真偽科普并非易事,但可以采取一些實用策略。首先,不要輕信所謂的“專家”,可以通過正規渠道查詢相關機構或人員的資質,比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生執業信息等。
其次,警惕絕對化表述,如“徹底根治”“100%有效”等,科學結論通常具有不確定性,過度肯定的說法往往值得懷疑。此外,多方比對權威醫學資料,如果發現不同來源的信息矛盾,應提高警惕,咨詢正規醫療機構。
最后,如不慎通過這類廣告鏈接進行了消費,務必保存證據,包括廣告截圖、付款記錄、溝通記錄等。許多“偽科普”文章或視頻可能會被刪除或修改,保留證據是后續維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