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祁 潔
“我這腿啊,疼得我動一下都是折磨?!?診室里,65歲的黃女士(化姓)佝僂著背,雙手緊緊抓著輪椅把手。她幼年時曾做過右膝關節周圍截骨術,術后關節畸形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右膝早已扭曲成不自然的弧度,每挪動一步,都疼得額頭青筋暴起,因此不能負重行走,日?;顒又荒芤揽枯喴?。過去這些年,黃女士跑遍各地醫院,得到的答復卻總是讓人失望:“畸形太嚴重了,手術難度太大,花費高還不一定能恢復……”
一次和病友閑聊時,黃女士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簡稱“瑞金醫院”)有項新技術,于是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了瑞金醫院何川主任醫師診室。經過評估,醫生發現黃女士右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股骨側畸形尤其嚴重,手術矯正難度極高,但以關節手術機器人系統輔助,并采用創新的功能學對線方法,能夠解決問題。
在CT影像導入系統的幫助下,黃女士的膝關節以3D模型的形式顯示在了屏幕上?!澳?,這里的磨損是最嚴重的?!贬t生指著模型解釋:“我們用機器人導航系統做手術,就像裝上了‘千里眼’和‘穩準手’,能精準避開重要組織,置換受損關節?!边@番專業又通俗的講解,讓原本忐忑的黃女士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手術當天,何川醫生團隊將患者影像數據導入機器人系統,實時顯示膝關節力線矯正情況和周圍軟組織松緊程度,準確獲得正常的下肢力線和最佳的膝關節間隙平衡。在“人機協作”下,每一次微調都精準無誤。最終,在機器人系統的機械臂輔助下,團隊精準完成截骨操作,成功手術。得益于精準規劃和微創機器人手術,黃女士在術中出血量少,軟組織松解范圍小,術后疼痛明顯減輕。術后第一天,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她能借助助行器下床鍛煉。3個月后復診,她激動地說:“現在我每天都能遛彎,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復雜髖膝關節疾患精準個性化重建技術,就像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的關節修復方案。借助先進的關節機器人導航系統,醫生將患者的CT、MRI影像轉化為栩栩如生的3D模型,關節內部的病變、骨骼的細微結構,都能像剝洋蔥般層層剖析,把關節“毛病”看得一清二楚;再結合年齡、身體狀況和日常需求,用AI算法規劃出最適合的手術方案。更厲害的是功能學對線技術。以往醫生多憑經驗安裝假體,而現在,系統會模擬患者走路、蹲起、上下樓梯等日常動作,確保假體安裝完全貼合人體力學,不僅降低了術后并發癥風險,還能讓關節功能接近健康狀態。同時,該技術能加速康復,保守估計為每例患者節省3~6月,讓治療費用更親民。
“目前,我們關節外科精準治療團隊,已針對關節重建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國產自主化以及AI智能化,開展了多項臨床試驗研究,并成功申請多項專利,希望能不斷優化技術,攻克多關節置換難題,推動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升級,幫助更多被關節疾病困擾的患者?!焙未ń榻B,這項技術適用于各類復雜髖膝關節疾病患者,無論是因先天畸形飽受折磨的兒童、被風濕性關節炎摧毀關節的中年人,還是因關節退變而喪失行動能力的老年人,都可以前往門診進行專業評估,點亮康復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