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年輕人要主動找快樂

        ·一項涉及20萬人的研究發現,18~24歲人群心理壓力最大,幸福感下降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疾病康復中心主管治療師 贠瑞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病房五病區副主任醫師 郭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病房五病區主治醫師 趙廣威

        本報記者 王思予

        提到年輕人,大家總會想到陽光、快樂、活力等標簽。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戴維·布蘭奇弗勞爾也曾提出幸福感U型曲線,青年和老年階段幸福感較高,50歲左右最低。但美國《紐約時報》近期刊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倫敦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幸福感U型曲線可能已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18~24歲年輕人承受了更多心理壓力和不滿,是最不快樂的人群。

        多國調查發現,年輕人最不快樂

        研究團隊對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新西蘭、英國和美國等34個國家的11項調查中約20萬人的數據展開分析,根據年齡將調查對象分為年長組(45~70歲)、中年組(25~44歲)和年輕組(18~24歲)。結果發現,不快樂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年輕組、中年組和年長組。研究人員表示,幸福感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生活滿意度也是如此;年輕人的幸福感則在下降,不少年輕人都經歷了較多的負面情緒困擾。

        這一發現讓人們不禁思考在物質條件更好的今天,年輕人為何反而更加不快樂?幾位年輕人說出了他們的答案。今年22歲的王浩(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在他眼里快樂就是能順利寫完論文,找到滿意的工作??涩F實是,他每天對著電腦發呆,論文改了十幾版仍被導師批注“邏輯混亂”,參加了20多場招聘會,簡歷投出去石沉大海?!笆矣押灹舜髲S,我連個保底的工作都沒有,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蓖鹾普f。

        25歲的林菲菲(化名)在廣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她認為下班能趕上落日,周末能和朋友逛街,不用被催著相親就是幸福。但工作半年來,她的世界里只有“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經常熬夜加班,好不容易周末休息,媽媽視頻電話的話題永遠繞不開相親。她苦笑著說:“我像個陀螺,被工作和催婚抽得停不下來,有時不禁懷疑,為了達到看似體面的生活狀態,這么不開心,真的值嗎?”

        27歲的蘇悅(化名)在杭州一家傳媒公司做策劃,她的心態更加平和積極。在她看來,快樂不是和別人比吃穿用度,而是在職場中不斷進步,同時經營好生活。蘇悅說:“生活中確實有不少考驗,但我會不斷讓自己變得內心強大。我周末會去學油畫,沉浸在色彩世界中,壓力也跟著一掃而空?!?

        快樂被什么偷走了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疾病康復中心主管治療師贠瑞生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診室里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18~30歲年輕人占了大半,輕度焦慮、抑郁者居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病房五病區主治醫師趙廣威也有同感,通常抑郁癥高發年齡集中在20~30歲,但目前出現提前趨勢。2023年《柳葉刀-精神病學》刊發研究顯示,全球抑郁癥首次發病年齡在15~20歲之間達到峰值。兩位專家總結,年輕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和情緒危機,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影響。

        大腦尚不成熟。趙廣威介紹,前額葉皮質是大腦的命令和控制中心,負責情緒處理和決策等功能,直到25歲左右仍在持續發育,可塑性強但對壓力格外敏感。這一階段的年輕人正好處在人生的岔路口,學業、工作、人際關系的壓力層層疊加,大大擠占了快樂空間。

        人生沒有方向。不知道“我要去哪”“到底想做什么”是很多年輕人的困惑。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曾開展調查發現,58%的年輕人在過去一個月里覺得“生活沒意義”,半數人因“不知道人生該怎么規劃”而內心煎熬。贠瑞生補充說,年輕人的焦慮還源于工作能不能穩定、錢夠不夠花、什么時候能成家……這些問題像懸在頭頂的石頭,讓人踏實不下來。

        不停與人比較?!皠e人考研我也考,別人考公務員我也報,好像不參與競爭就會被淘汰,這是很多年輕人的無奈?!壁w廣威表示,在無休止的比較中,年輕人對挫折更容易有“災難化”想象,一次失敗就覺得天塌了,加上社交媒體上“人均成功”的炫耀,像一根刺扎得年輕人坐立難安。

        手機偷走快樂。趙廣威表示,臨床中接觸的很多年輕抑郁癥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智能手機使用時間偏長。贠瑞生說,社交媒體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會讓人更孤獨。大家都在網上曬最好的一面,你看到的是別人的高光時刻,對比的是自己的平淡日常,自然會失落。此外,年輕人把時間耗在虛擬社交里,現實中的朋友越來越少,孤獨感愈發強烈,源自情感的治愈也成了奢侈品。

        被壞習慣拖垮。贠瑞生曾遇到一位年輕患者,因工作晝夜顛倒,先是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后來發展到腹痛,卻查不出問題。調整作息后,她的情緒慢慢好轉,腹痛也消失了。贠瑞生強調,規律作息是任何藥物都替代不了的,身體垮了,情緒很難好起來,時間久了可能引發煙酒成癮、記憶力下降等。反過來,情緒壓抑會連累心血管系統,讓血壓升高;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風險;刺激“腦腸軸”,引發便秘、腸易激綜合征。

        小改變提高幸福值

        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寫道:“一個人喜歡的東西越多,他變得幸福的概率越大,受命運支配的可能性越小?!笔锥坚t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病房五病區副主任醫師郭彤表示,年輕人只要愿意主動做些小改變,就能不斷提高幸福值,找回快樂。

        給身體上發條。規律作息、健康飲食是快樂的基礎,運動能分泌“快樂激素”內啡肽,建議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如快走、慢跑等,運動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堅持的都可以。

        找個情緒樹洞。長期不開心別硬扛,心理咨詢師能幫你換個角度看問題,就像學數學遇到難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換種思路就通了。

        有快樂后援會。趙廣威表示,家人的理解很重要,父母要多傾聽少指責,年輕人則應多溝通少封閉。此外,和朋友約著爬山、看電影等真實的陪伴比手機聊天更暖心。

        培養沉浸愛好。贠瑞生表示,愛好能讓人找到歸屬感,比如畫畫、彈琴、打球,不僅能豐富生活,還能認識更多朋友。一個人的興趣愛好越廣泛,抗挫折能力越強,越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給生活定目標。如果覺得工作生活沒意思,可以試著想“我的努力能幫到誰”,比如客服想“我解決了用戶的問題”,老師想“我教會了學生知識”。同時,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每完成一步就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有助找回生活和工作意義感,對未來充滿期待。

        和手機有約定。贠瑞生建議,睡前一小時不用手機,吃飯時不刷視頻,盡量把玩手機的時間騰出來陪伴家人和朋友。漸漸地,你會發現,放下手機后,快樂的來源更多?!?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