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懿輝
由于篩查體系差異、公眾認知不足、醫療資源不均以及疾病生物學特性,我國前列腺癌診療面臨著獨特挑戰:平均發病年齡(72歲)比歐美國家高出5歲,75歲以上高齡患者占比高達20%,且多數確診時已屬中晚期。面對這一嚴峻現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葉定偉教授團隊開創性地提出“精準評估—分層干預”策略,為高齡、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帶來治愈希望。
針對中國男性特有的“深馬桶型”骨盆解剖結構(前列腺位置窄而深),團隊創新“復腫技法2.0”,通過五大關鍵技術——神經血管束顯微分離、膀胱頸精細保留、尿道重建加固、盆底肌群解剖復位、靶向止血防滲,成功為眾多75歲以上高齡患者實施根治手術?!皞鹘y觀念認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極高,但通過精準的術前評估和微創技術,我們打破了年齡限制?!比~定偉教授表示,該手術體系在“高齡、高危、高難”前列腺癌患者手術中效果顯著。一位高齡患者術后12天恢復控尿功能,3個月后性功能開始恢復,半年內基本恢復正常性生活,腫瘤標志物近乎零。數據顯示,該院75歲以上前列腺癌患者術后尿失禁發生率低于2%,性功能恢復率顯著優于國際平均水平。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曾被視作手術禁區,葉定偉團隊通過三重策略破局:1.率先采用PSMA+FDG雙模PET-CT,將微小轉移灶檢出率從40%提升至78%,為手術提供“毫米級地圖”。2.針對淋巴結轉移患者,創新性地結合新輔助治療與精準清掃手術。對于寡轉移患者,首創原發灶根治性治療聯合內分泌治療方案,使3年無進展生存率提升了18%。3.團隊牽頭研發的國產AR抑制劑,在國際三期臨床研究中表現優異,使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42%,被國際權威指南推薦。
從建立國內首個泌尿腫瘤多學科診療團隊,一直到打造“早篩—手術—康復”全周期管理體系,葉定偉團隊推動我國前列腺癌早期診斷率從52%躍升至74.5%。其制訂的“機器人手術上海標準”被納入最新國際共識,研發的國產手術機器人即將走向全球,正在開發的AI輔助診斷系統,將實現從風險預測到智能手術的全鏈條管理。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延長生命,更要讓患者活得有尊嚴?!比~定偉教授表示。這支中國團隊用15年時間,走出一條從“生存率追趕”到“生活質量超越”的特色發展之路,讓前列腺癌逐漸成為可治愈的慢性病。隨著研究不斷創新探索,這一方案正在為全球前列腺癌診療提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