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朱毅
本報記者 施婕
“兩勺粉就是一頓飯”“能飽腹4小時”……如今,社交平臺上正興起一股“人飼料”風潮,以極致的便捷性和獵奇的命名吸引著大眾。在網購平臺檢索“人飼料”,可發現涵蓋粉、粥、能量棒等各種形態的產品,月銷售從數千到數萬件不等,某款“人糧”上線3天銷量即突破2.4萬份。這種將人類食物命名為“飼料”的營銷噱頭,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者造成了侮辱,更折射出代餐市場的無序與健康風險。
正規的代餐應用已有二三十年歷史,最初作為醫療輔助手段,為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或老人提供必需營養,后來應用于超重肥胖人群的體重管理。近年來,國內代餐食品行業呈現強勁發展態勢:產品定位從“功能性輔助”升級為“日常營養管理”,衍生出“3分鐘即食早餐”“控糖代餐粥”等細分品類,宣稱可替代三餐、健身增肌、科學減脂。這些變化背后,是快節奏生活催生的“高效健康”焦慮——都市白領用代餐壓縮用餐時間,減肥人群將其視為“瘦身捷徑”。
“人飼料”能完美替代三餐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仔細研究了幾款“人飼料”發現,其配料表包括大米粉、紅豆粉、大豆分離蛋白、菠菜粉、濃縮牛奶蛋白粉、亞麻籽油微囊粉……單從營養成分來看,看似有“菜”有“肉”有“主食”,其實遠達不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
首先,食物磨粉、高溫處理和長期儲存的過程會流失多種營養成分;多數產品脂肪含量普遍較低,?蛋白質來源單一,且人們對這類高度合成加工食品的吸收率遠低于天然食物。2022年一項針對我國市售代餐食品的調查顯示,市場上超過50%的代餐產品未能達到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最低能量標準,某些“人飼料”為增強口感還添加了人工甜味劑、增稠劑。
其次,“人飼料”等代餐產品還存在潛在健康危害。一項針對6770名20歲以上成年人、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顯示,與很少喝代餐飲品的受訪者相比,每天、每周攝入者的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52%、54%;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代餐確實可以降低體脂、肝臟脂肪,但心肌脂肪有所上升。
朱毅強調,營養產品質量控制存在嚴格“等級”,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營養藥品、特醫食品、特殊膳食、固體飲料。當前市場上流行的“人飼料”“代餐”類產品多屬于普通食品范疇,部分可能標注為固體飲料,現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尚未對“代餐食品”明確定義、分類及具體規范。雖然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了團體標準(如T/CNSS 002-2019《代餐食品》),但該標準屬于行業推薦性標準,缺乏強制約束力,導致市場上仍存在虛標營養成分、營養素結構失衡,如蛋白質含量不足但碳水過量、維生素礦物質配比不合理等問題。
朱毅明確指出,代餐并非完全不可食用,但需遵循嚴格規范以規避風險。單日最多替代一餐,優先選擇早餐或午餐,晚餐需更豐富的營養;連續食用不超過7天,累計總周期不超過4周。未成年人、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慢病患者,包括糖尿病、腎病、消化系統疾病,嚴禁食用代餐產品。
“人飼料”代餐產品的爆紅是市場逐利與健康焦慮催生的畸形產物。短期便捷性背后,是長期營養失衡、代謝風險與人性尊嚴被冒犯。唯有通過強制標準落地、企業責任歸位及公眾認知升級,才能將代餐回歸至“科學輔助”的本源,避免其異化為透支健康的“偽解決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