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孫永安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副主任醫師 王 福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醫師 丁 磊
本報記者 牛雨蕾
談及健康,人們常以有無疾病來衡量。但真正的健康遠不止于此,應當是身體對抗疾病、保持活力的能力,即醫學上的“積極健康”。長期以來,這種能力因缺乏具體評估方法,被歸為“心態好”“睡得香”等模糊描述。近期,《印度社區醫學雜志》刊發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印度分所的新研究,為積極健康提供了多維度評估體系,涵蓋骨骼、神經、呼吸、肌肉、內分泌和生殖系統。
6個關鍵指標預測疾病風險
研究團隊對近50種生物標志物進行分析后,篩選出6個關鍵指標:骨密度、內啡肽、FEV1/FVC比率(評價肺功能)、握力、精液質量、腦電波P3幅度。這些指標如同“健康風向標”,既能衡量當下積極健康狀態,又能預測未來的疾病風險和衰老速度。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醫師丁磊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新研究中給出的6項指標與慢性病的發生、全因死亡率及壽命緊密相關。比如,骨密度不僅關聯骨折風險,還與肌肉力量等相關;肺功能直接影響全身氧氣供應效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表示,內啡肽是腦部分泌的“快樂激素”,不僅與壓力、焦慮等情緒問題相關,還影響著慢性疼痛、睡眠、免疫力、衰老等。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對近8萬名男性的精液進行50年追蹤分析發現,精子質量越低的男性,預期壽命可能越短。除了生育問題外,精子質量差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的警示信號。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副主任醫師王福表示,臨床上確實有不少患者最初就診是為了解決不育,但在精子質量檢查中意外發現其他健康問題,比如生殖系統感染、代謝綜合征等。
及早發現,堵住隱患
因個體差異較大,上述6個指標異常并不代表患病,但如果放任不管,就會埋下禍根。丁磊表示,人體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了解各系統的參數,盡早發現隱患,才能及時堵住漏洞,讓這臺機器正常運轉。
骨密度:人體的“承重指數”。在人體中,骨骼扮演著支撐身體、保護內臟、參與運動等角色。骨密度,即骨骼中礦物質(主要為鈣質)的含量和分布狀況,反映了骨骼強度,是評估骨骼健康狀態的重要依據。骨密度在25~35歲時達到峰值,之后逐漸下降。骨密度偏低時,會導致骨骼脆性增加,輕則引發全身酸痛、乏力,重者可能出現骨質疏松、骨折。丁磊提醒,絕經后女性、50歲以上男性、有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者,應定期檢測骨密度。
內啡肽:情緒與疼痛的“調節器”。孫永安介紹,內啡肽是腦部分泌的神經肽,不僅能阻斷疼痛信號向中樞神經傳遞,緩解軀體疼痛,還能舒緩焦慮抑郁、提升愉悅感。隨著年齡增長,內啡肽的合成、分泌及受體敏感性會慢慢下降,導致人對疼痛的敏感度上升,且難以緩解。此外,由于內啡肽“產量”降低,人更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還可能出現失眠等問題。內啡肽水平需要通過特殊檢查測定,身體和情緒出現異常也可作為判斷依據,比如情緒低落、易疲勞、莫名煩躁,低強度壓力就會引起心跳加速和失眠,都提示內啡肽“產量”出現問題,嚴重者需及時就醫。
FEV1/FVC比率:全身的“氧氣引擎”。FEV1是深吸氣后第1秒呼出氣體的容積,FVC是最大吸氣后能呼出的全部氣量,二者的比值俗稱“一秒率”,是評價肺功能的核心指標。丁磊介紹,人的一秒率通常在20~30歲達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一秒率過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診斷依據,患者常面臨反復呼吸道感染、活動耐力下降等。如果活動后就氣喘、頻繁咳嗽、痰液增多,很可能是肺功能出現異常。大家平時可以通過簡便方法自測肺功能:點燃蠟燭后,在距離30厘米處用力吹氣,若無法吹滅,可能提示肺通氣功能下降。
握力:全身肌力的“發言人”。握力看似僅與手部肌肉相關,實則是全身肌肉力量的縮影,還與代謝水平、心血管功能密切相關。握力強的人通常肌肉量充足,胰島素敏感性更高,糖尿病風險更低。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的研究顯示,握力每降低5公斤,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6%,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風險分別升高7%和9%。生活中,若擰不開瓶蓋、提重物困難、毛巾擰不干,都提示握力下降嚴重,需要及早干預。
精液質量:生育力與衰老的“信號燈”。精液質量不僅關系生育,還與內分泌平衡、氧化應激水平相關。王福介紹,雖然精液質量差不一定就身體差,但對同一個體而言,精液質量下降可能是整體衰老的信號。目前尚無精液質量自測方法,但若備孕半年以上未成功,或性欲減退、清晨勃起減少、體力下降,建議就醫進行精液常規檢查。
腦電波P3幅度:大腦的“警覺雷達”。P3幅度是腦電波中的正向波峰,在大腦處理記憶、決策等任務時產生,直接反映神經活動效率。普通人40歲后P3幅度開始下降,60歲后加速下降,提示信息處理速度變慢。P3幅度顯著降低是阿爾茨海默病、輕度認知障礙的信號。日常生活中,若頻繁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可能是P3幅度異常的信號。
打造一套全身強化方案
健康指標并非突然變差,而是一個累積過程,我們應在其觸及“紅線”前干預,以免引發健康危機。為此,三位專家打造了一套“強化方案”。
運動營養雙核強骨。要想預防骨密度下降,日常應攝入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每天曬30分鐘太陽??棺栌柧毮茉黾庸橇?,提升骨骼強度和韌性。太極拳、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可改善全身關節靈活度,預防跌倒。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發現并處理骨骼問題,是預防骨質疏松的關鍵。
動起來泄洪壞情緒。運動過程中,腦部會分泌大量內啡肽,進而緩解緊張情緒。經常參加團體運動的人,可通過合作增強社會聯結,緩解壓力。每天還可以留出5分鐘“感恩時間”,寫下這一天值得感恩的事,或與家人、朋友分享,都有助增加積極情緒。
練呼吸提升肺功能。煙草中有上千種有害物質,是一秒率下降的“頭號殺手”,建議盡早戒煙。此外,每天可以進行10分鐘腹式呼吸練習,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緩慢收緊。
上肢鍛煉提升握力。想要提升握力,一是可以每周進行3次、每次30~60分鐘的有氧運動;二是用啞鈴、彈力帶等進行每周3次的抗阻訓練;三是補充蛋白質等營養,每天攝入魚類40~50克、畜禽肉40~50克、蛋類40~50克。
培養愛好強化大腦。大腦越用越靈活,即便上了年紀也應培養一項或多項可長期堅持的興趣,學習新技能。此外,正念冥想能緩解神經壓力,促進腦部代謝廢物排泄,增強腦功能。
減重少坐提升“精力”。男性要戒煙限酒,保證作息規律,建議23點前入睡,每日睡足7~8小時。日常少吃高糖高脂以及加工食品,適當多吃深海魚、堅果、綠葉菜、西紅柿、漿果等,有助提高精子質量。日常減少久坐時間,每周保證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