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助理研究員 潘子涵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 遲春花
本報記者 牛雨蕾
剛爬三層樓就喘得直不起腰,胸腔像風箱般呼哧作響……這些看似普通的癥狀,可能由慢性阻塞性肺疾?。ê喎Q“慢阻肺病”)引發。放眼全球,它已成第三大致死病因。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領銜的“中國成人肺健康研究”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13.7%,患病人數估算近1億。近日,《中華醫學雜志》刊發研究,為破解慢阻肺病防治困局帶來新思考。
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遲春花表示,慢阻肺病是一種以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的肺部疾病,核心是氣道和肺泡慢性損傷導致的氣流受阻,這種損傷往往不可逆,若放任不管可從活動受限,發展到肺心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晚期慢阻肺病不僅損害患者健康、給家庭帶來照護和經濟壓力,還會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全科醫生、助理研究員潘子涵介紹,當前,我國慢阻肺病防治路上有以下五大“攔路虎”。
篩查有盲區。慢阻肺病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等出現反復咳嗽、爬樓梯氣短時,肺功能可能損失一半以上。臨床診療中,人們發現,醫院呼吸科接診的患者很少,與龐大的患病人數形成鮮明對比,其中的巨大空缺正是因為篩查不夠?!爸袊扇朔谓】笛芯俊憋@示,2018~2021年經“幸福呼吸”項目診斷的慢阻肺病患者中,僅41%曾接受過肺功能檢測,其中有17.6%被正式診斷、8.5%接受了規范治療、4.6%有效控制病情。
基層裝備差。診斷慢阻肺病的“金標準”是肺功能檢查,但2021年一項調查顯示,全國7458家基層醫療機構中,肺功能儀可獲得率為8.94%。與此同時,《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確定了16種慢阻肺病基本藥物,但近90%的機構配備品種不足8種,吸入劑型平喘藥物的配備率在30%以下,常用長效吸入藥物配備率甚至不足10%。
分級診療轉不動。按國家政策,病情穩定的慢阻肺病患者應先在社區管理,急性加重時再轉診至大醫院。但現實是,社區醫生想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需與坐診專家溝通、等床位;上級醫院醫生若想把穩定期患者轉回社區,也頻遭患者和家屬的拒絕。
基層醫生本領慌?;鶎俞t生本應是慢阻肺病防治的“守門人”,但不少基層醫生對該病的認識還很欠缺。2024年發表的一項對5000名基層醫生的調查顯示,超半數基層醫生對肺功能相關知識掌握不足。
公眾認知跟不上。國家大型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僅9.2%聽說過慢阻肺病,知曉肺功能檢查者為3.6%。很多患者用藥也不正確,如有人把氣霧劑直接噴在嘴里、有人怕成癮擅自停藥,讓療效大打折扣。
多國在慢阻肺病管理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如英國依托健全的初級保健制度,讓全科醫生把握慢阻肺病首道關卡,負責患者的篩查、診斷和日常診療,當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時再轉診。由于慢阻肺病需要長期管理,加拿大推行“電子病歷”,讓接診醫生能直觀地追蹤患者病史,確保治療的連續性。
遲春花表示,慢阻肺病防治最關鍵的一步是推廣篩查。應激活設備,及時對閑置的肺功能儀開展專項清查,配發簡易操作視頻,鼓勵基層醫務人員使用。同時,通過在社區醫院設立慢阻肺病特色門診、將肺功能納入40歲以上人群的體檢等措施,將篩查落實到位。另外,通過短視頻、直播等開展科普,鼓勵35歲以上人群、吸煙者、長期接觸油煙者、持續性咳嗽人群自行通過問卷進行篩查,再對結果異常人群進行重點警示,鼓勵他們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