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 阮冀 □主任醫師 付蕊紅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簡稱“多囊”)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影響著全球5%~10%的育齡女性。很多患者月經長期不來,這背后不僅是“月經不調”那么簡單,還藏著不容忽視的健康隱患。
“月經缺席”風險不少
正常情況下,女性的月經周期由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精密調控,未排卵時,卵巢分泌雌激素,讓子宮內膜增生;卵泡成熟后排卵,排卵后的卵巢形成黃體,除了雌激素,還會分泌孕激素,孕激素讓子宮內膜從增生期轉化為分泌期;若未受孕,黃體萎縮,雌孕激素下降,內膜失去支持,脫落形成月經。
然而,多囊患者的這一精密調控系統出現了多重紊亂,包括排卵功能障礙、高雄激素血癥和卵巢多囊樣改變。卵巢不能規律排卵,導致子宮內膜無法順利周期性脫落,會表現為月經稀發或閉經、不規則出血,甚至還會受孕困難。臨床上,積極求醫的大多是急于懷孕的人,有些無生育計劃的患者甚至覺得不來月經挺省事。實際上,長期無排卵可能引發多種健康問題。
子宮內膜癌風險升高。在正常月經周期中,排卵后產生的孕激素讓子宮內膜從增生期轉化為分泌期,對子宮內膜是一種“保護”;排卵后不受孕,14天內膜萎縮脫落,形成月經,是身體的“自我更新”。多囊患者長期無排卵,卵巢中存在大量停滯發育的小卵泡,它們雖然無法發育成熟,但是也會分泌雌激素,在單純雌激素刺激下,缺乏孕激素的保護,子宮內膜就會過度增生,導致不規則出血,甚至癌變。研究顯示,多囊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普通女性的23倍,尤其是閉經超過3個月的人群。
代謝問題惡化。多囊常伴隨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長期無月經提示激素失衡嚴重,會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形成惡性循環,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理問題高發。長期高雄激素會導致多毛癥(面部、乳暈周圍異常毛發增長)、頑固性痤瘡和脂溢性脫發等影響外貌的癥狀。約70%的多囊患者存在多毛癥,40%伴有焦慮或抑郁狀態。這些癥狀會對年輕女性的自尊心和社交生活造成顯著負面影響,心理問題反過來影響激素分泌,形成惡性循環。
用藥關鍵在于預防
目前多囊無法根治,用藥的核心目標在于預防遠期并發癥,而非單純“催經”?;颊邞Y合自身需求和身體狀態,選擇適合的藥物。
暫時沒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可首選口服短效避孕藥(如屈螺酮炔雌醇片)。這類藥物可以通過抑制卵泡發育,控制內膜過度增生,降低雄激素,防止產生內膜息肉,降低子宮內膜癌變風險,綜合作用下,可使月經周期規律為28天,同時起到避孕作用。無高雄激素的患者可以使用孕激素類藥物(如地屈孕酮),按照一定的時間規律停藥,誘導月經來潮。
含左炔諾孕酮的T型宮內節育系統(IUS)可在宮腔內釋放左炔諾孕酮,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使其萎縮變薄,副作用小,適合已生育的女性,特別是有避孕需求但存在短效避孕藥禁忌證,或子宮內膜已出現增生性病變者。IUS的治療效果可持續5年,因此需要每5年更換一次,直到絕經。
有生育計劃的多囊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接受促排卵治療,盡快受孕。伴隨胰島素抵抗的患者應配合口服降糖藥,通過改善代謝紊亂,間接幫助恢復排卵。
想要改善多囊,光靠按時吃藥遠遠不夠,建議配合以下措施。一是控制體重。超重或肥胖者減重5%~10%,可能恢復自發排卵。二是定期監測。月經不規則的女性應每年查血糖、血脂,通過超聲檢查子宮附件,進行婦科檢查,日常記錄月經周期。
多囊女性走出四個誤區
誤區一:服雌孕激素會發胖。婦科用的雌孕激素,和平時大家認為“吃了會長胖”的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強的松)不是一回事,兩者的結構、功能完全不同。雌孕激素不會導致“滿月臉”“水牛背”等副作用。相反,某些含屈螺酮的藥物還可能減輕水鈉潴留,幫助控制體重。多囊患者體重增加大多與代謝異常有關,而非藥物所致。
誤區二:停藥后月經會正常。多囊是一種慢性內分泌疾病,用藥期間月經規律是藥物的效果,而非疾病治愈,多數患者停藥后會恢復原來的不規則周期。因此,多囊患者需要根據醫生建議堅持用藥,而非“好了就?!?。
誤區三:想懷孕時再治療也不遲。這種觀點忽視了多囊的累積性損害。長期無保護的子宮內膜在雌激素刺激下,可能發生增生性改變。此外,長期未控制的胰島素抵抗會逐漸加重,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早期干預不僅能保護子宮內膜,還能改善代謝狀態,為未來懷孕創造更有利的身體條件。
誤區四:不想用藥可以等自然來月經。短期月經紊亂可稍待觀察,若停經超過2個月,子宮內膜增生風險會顯著增加,需要藥物干預;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長期無排卵會不孕,需盡早調整周期;陰道異常出血,提示子宮內膜可能病變,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