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全球每年87萬人死于孤獨

        受訪專家: 天津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  于  斌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蘇  潔

        本報記者  鐘財芬

        在微信秒回、群聊刷屏、社交動態實時更新的數字時代,每個人似乎都與熱鬧的世界緊密相連。然而,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從孤獨走向社會聯系——邁向更健康的社會》(下稱《報告》)顯示,全球平均每6人就有1人受孤獨困擾。更關鍵的是,2014~2019年,孤獨每年約導致超87.1萬人死亡。

        世界越熱鬧,內心越孤獨

        晚上8點才下班的周雨(化名)打開朋友圈,發表了一條動態——“最近有點累”,短短10分鐘便收到20多位好友的“點贊”,留言區卻一片寂靜?!拔移鋵嵲诘却腥藛栆痪洹趺戳恕?,可能大家只是滑動時習慣性點了一下?!边@位29歲的河南姑娘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的微信好友列表很長,但想找人說說心里話時,翻來翻去也找不到合適的人?!?

        71歲的劉阿姨住在江西贛州的老房子里,兒女各自去異地工作、成家,基本逢年過節才回來。幾年前,老伴兒去世后,她便很少出門,生活幾乎臥室、灶臺和電視三點一線:三餐湊合著做點,晚上對著電視打發時間,困意來襲時就去睡覺。曾經熟絡的鄰居,逐漸變得陌生,偶爾遇見也只有一句“去買菜啊”的客套。

        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入選《報告》專家組的學者、天津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于斌,早在10年前就開始關注“孤獨感”這一研究課題。他指出,公眾口中的“孤獨”其實包含兩個層面:孤獨感是一種主觀心理體驗,源于“期望的社會聯系”與“實際的社會聯系”之間的落差,就像周雨期待的是關心,得到的卻只有點贊;社會孤立則是客觀狀態,指現實中缺乏社交互動,比如劉阿姨的獨居生活。但客觀孤立者未必都有主觀孤獨感,有些老人享受獨處,有些年輕人即便身處人群,仍常有孤獨感。

        當前,孤獨的代際圖譜也在發生著改變,不再只是“老無所依”?!秷蟾妗凤@示,2014~2023年,全球約有16%的人口報告感到孤獨,其中,13~17歲青少年、18~29歲年輕成年人的孤獨感最普遍。于斌解釋,這種“年輕化”趨勢是多重社會變遷交織作用的結果。

        城鎮化重塑社交生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已由1949年的11%提升至2024年的67%。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居住形態已然發生深刻改變,農業社會中“雞犬相聞、鄰里互助”的緊密關系,逐漸演變為鋼筋水泥之間“門對門不相識”的疏離格局。

        網絡制造“虛假社交”。視頻通話替代了面對面交流,表情包簡化了復雜情緒,網絡“好友”只是點贊之交。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潔說,當前的社交,尤其是年輕人,呈現“高頻低質”的特點,普遍缺乏深度的情感聯結。加上工作變動頻繁、居住地不穩定(租房、搬家),同事、朋友流動性高等,均導致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

        家庭正在“小型化”。數據顯示,1964年中國家庭規模為4.43人,1990年首次降至4人以下,2020年僅為2.62人,“三口之家”的傳統模式不再普遍,一代戶成為最主要類型,傳統家庭的情感緩沖功能被削弱。對老年人而言,這種沖擊更明顯:子女工作離家的“物理隔斷”、親友離世的“情感斷聯”,疊加慢病對活動能力的限制,他們的社交圈在持續縮小。當前,居家養老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一旦缺乏社交支持,極易淪為“溫柔囚籠”。

        每小時近百人“孤獨致死”

        《報告》估計,2014~2019年,孤獨每年平均導致的死亡人數超87.1萬,相當于每小時接近100人。于斌表示,公眾普遍知曉吸煙、酗酒等行為的危害,但往往將孤獨認作一種情感問題,從而低估了其對健康的負面影響。2023年,美國公共衛生局在一份特別報告中,將“孤獨”和“社會孤立”形容為一場“公共衛生流行病”,指出其分別會增加26%和29%的早亡風險,危害程度相當于每天吸15支煙。

        廣州醫科大學團隊在英國《自然·人類行為》發表的研究更是揭示了孤獨與多種疾病之間的廣泛關聯。研究者在對47萬人隨訪12年后發現,孤獨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32%,2型糖尿病風險升高21%,抑郁風險增加近2倍,共計與30多種疾病相關。這些關聯背后,涉及復雜的生理機制:孤獨感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誘發慢性低度炎癥,損傷血管內皮;擾亂血糖調節,增加代謝紊亂風險,還會讓身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

        孤獨的破壞力遠不止于個體健康。美國數據顯示,孤獨和社會孤立相關的年度醫療成本超67億美元;在教育領域,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高中時期經歷嚴重孤獨的學生,大學退學率是普通學生的2.3倍,“社交挫敗感會削弱學習動力和自我認同”;在職場,員工孤獨感每升高1個等級,缺勤率就增加11%,離職意愿提升15%,這些對于社會穩定來說都是潛在的威脅。

        然而,孤獨的“隱匿性”讓它難以被及時干預。美國一項針對近700名醫療保健提供者的調查顯示,盡管他們普遍認為孤獨感不利健康,但僅12%會在問診時主動詢問患者的社交狀態,這就像忽視慢病一樣危險,等到出現嚴重并發癥時,干預難度將大幅增加。于斌強調:“孤獨不應再被視為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應對的公共衛生挑戰?!?

        世衛定出“反孤獨路線圖”

        隨著孤獨的蔓延,“孤獨經濟”悄然興起,“一人食”餐廳、寵物經濟、獨居友好型住房等商業形式發展迅速。但蘇潔認為,這些“被動適應”只能緩解情緒的表面,即使是陪聊服務、AI陪伴機器人等智能交互產品,仍缺乏真實的情感聯結。于斌補充道,化解群體孤獨感,需從國家、社會到個人層面“主動出擊”。

        國家提供政策支持。于斌表示,多國已開始從國家層面應對孤獨,比如,英國推出“社會處方”,將患者的社會關系情況評估納入臨床問診,一經發現孤獨相關問題便轉至社區,以提供團體活動、生活社交支持等干預措施;德國推出了“孤獨網絡”,促進專家之間的知識交流;阿爾巴尼亞將社會聯系納入老齡化政策,西班牙則將其納入心理健康政策。

        《報告》中,世界衛生組織也制定了“反孤獨路線圖”,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應對框架。比如,提出加速標準化的孤獨感測量工具的研究與推出,將孤獨的“模糊感受”量化為“可評估指標”。

        社會構建社交空間。蘇潔認為,結合中國國情,社會干預可從三方面發力:一是激活社區公共空間,規范棋牌室、老年活動室等場所;二是依托居委會、村委會建立興趣社群,讓有共同愛好的人有機會交流,比如讀書會;三是推廣“代際互助”,部分城市已在試點“年輕人低價入住養老院”,通過陪伴老人換取租金優惠,既解決年輕人住房壓力,又填補老人情感空缺。

        個人進入真實互動。真實的人際互動不可或缺,蘇潔給出了具體建議:如果暫時抵觸社交,可先從“輕互動”開始:通過視頻通話、社交平臺等線上渠道,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系,也可參與在線興趣小組,比如在線課程、虛擬讀書會,或可逐步發展出線下交流。

        生活中,做到每天散步30分鐘、曬太陽30分鐘、與親友以外的人交流30分鐘,比如主動和遛狗的鄰居說句“天氣真好”,和超市收銀員多聊一句“今天菜好新鮮呀”等積極角度的開放式話題。此外,閱讀、冥想、寫作等活動,有助在獨處時建立“與自我的聯結”,也可緩解孤獨感?!?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