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一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老年內科副主任醫師 王 征
本報記者 施 婕
雙臂平舉,單腳站立,這個考驗平衡力的簡單動作,你能堅持多久?平衡力看似尋常,卻需要視覺、肌肉力量和神經系統的精密協作,是衡量健康的關鍵指標。一旦平衡力下降,帶來的影響遠超想象。8月6日,美國《科學報告》雜志刊發該國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的新研究顯示,平衡力差的人,跌倒、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心理疾病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40歲左右開始下降
研究團隊對4378名平均年齡61.2歲的參與者進行步速測試、椅子起坐試驗和平衡測試,3項測試總分相加小于10分即為平衡力下降。隨訪2年間,933名平衡力較差者發生了至少1次跌倒,穿衣、洗澡、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且更容易變得孤立。此前,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也得出過相似結論,40~49歲成年人中,有18.2%出現平衡障礙,50~64歲有33.5%,65歲以上者高達61.9%;存在平衡功能障礙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44%,心血管死亡風險升高65%,癌癥死亡風險增加37%。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民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平衡力指人體在靜止或運動時,通過調節重心維持穩定的綜合能力。無論是站立、行走還是蹲起、坐下,這些基礎動作的順暢完成都依賴良好的平衡力,而良好的平衡力來自“3+1”協同工作,即三大感覺系統提供信息,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整合調節。三大感覺系統包括前庭系統,位于內耳,是感知頭部位置和運動的“傳感器”,向大腦發送信號幫助調整姿勢;視覺系統通過視覺感知環境,提供空間定位信息,協助調整姿態;軀體感覺系統,包括皮膚、肌肉、關節和骨骼等組織,它們感知身體狀態變化,并將信號傳遞給大腦。此外,神經與肌肉的協調性,即神經有效調動肌肉、肌肉準確執行指令的能力,也與平衡力密切相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老年內科副主任醫師王征表示,平衡力強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身體姿態,反應更敏捷,動作更靈活。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神經反應速度、肌肉力量及本體感覺逐漸減退,直接影響平衡力。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22年發布的《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我國居民平衡力下降的拐點出現在40歲左右。
近幾年,53歲的楊女士就明顯感覺平衡力變差。她在單腳站立穿脫褲子時晃動加劇,快速轉身時經常站不穩,上下樓梯要緊握扶手才有安全感。最近,她因下樓梯時沒站穩,踏空導致踝關節扭傷,必須臥床休息,不僅給自己帶來身體創傷,看到女兒每天早早出門上班,中午還要趁著午休趕回來照顧她,心理壓力較大。
帶來六重風險
王征表示,平衡力依賴身體多重機制的精密協作,出現任何干擾因素都可能引發平衡障礙。
血壓血糖不穩。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血管機能下降,久蹲后起身會出現腦部供血不足、血壓驟降,伴有頭暈、失衡,導致跌倒風險大增。糖尿病可引發周圍神經病變,典型表現為手腳痛覺、觸覺減退,對地面或肢體接觸物不敏感,從而影響平衡力。
腦部系統病變。小腦病變、腦干血栓、腦外傷等,可引發腦功能障礙,造成平衡失調。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會降低大腦對空間定位和身體狀態的判斷能力,患者可能無法準確感知自身位置或判斷障礙物距離,導致行走時碰撞家具或跌倒。
視聽功能異常。張一民表示,內耳負責感知身體位置變化,視覺則提供環境判斷。這兩大系統退化或受損,比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炎等內耳疾病,會影響人的空間定向能力,白內障則會干擾視覺信息整合。視聽功能降低,會直接影響感覺輸入和敏感度,減弱空間感知力,影響身體平衡。
肌肉儲備不足。長期不運動會導致腿部、腹部等核心肌群力量不足,身體對重心變化的感知變遲鈍,關節也易發生慢性損傷,難以維持機體平衡。
藥物引發失衡。王征表示,服用某些治療高血壓、抑郁癥、疼痛的藥物,可能引起血壓下降,導致平衡失調。
兩位專家提醒,平衡力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運動中必須具備的能力,一旦持續減弱會讓身體承受多重健康風險。
跌倒風險加劇。全球每年有30余萬人死于跌倒,平衡力下降是重要誘因。由于平衡力減退、身體各部位協調能力下降,當遇到外界刺激時難以及時做出反應,就會增加跌倒風險,甚至引發骨折及一系列并發癥。
關節損傷早發。平衡力下降可導致運動受限,肌肉鍛煉減少,對骨骼的良性刺激減弱。長此以往,可能引發韌帶和半月板損傷、軟骨加速磨損及關節疾病早發。
反應能力下降。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發現,反應速度集中體現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性。反應力與平衡力之間具有相關性,鍛煉平衡力可提高反應力,反之,平衡力下降會影響全身反應速度。
認知衰退加速。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平衡力是預測認知功能下降的重要指標,平衡能力較差的人認知功能得分較低,并且下降速度比平衡力較好的人快1.7倍。
血管負擔加重。平衡力差的人下肢血流常不暢,迫使心臟更費力地泵血,長此以往會增加心臟負擔。此外,調節平衡的自主神經失調,可引發血壓波動,損傷血管內皮,危害心血管健康。
衰老進程加速。平衡力弱可導致活動范圍受限、缺乏鍛煉,更易陷入“失衡-活動減少-加速衰老-平衡力更差”的惡性循環。
“穩定體質”能練出來
想了解平衡力是否下降,可通過兩種方法進行自測。一是閉眼單足站立試驗,兩臂側平舉,兩腿并攏,腳尖向前,閉眼時用習慣支撐腳站立,另一條腿屈膝,保持10秒身體不搖晃為正常。二是5米直線走測試,在直線范圍內行走5米,如步態穩、步行路線基本為直線,說明平衡力正常,若身體晃動,偏離直線,則說明平衡力下降。
王征表示,如果發現平衡力變差,可請醫生通過檢查分析引起平衡失調的原因,對癥治療,日常行動時盡量放慢動作,以防發生意外。張一民表示,若平衡力變差是由身體機能衰退引起的,可通過運動練出“穩定體質”,并推薦了四招鍛煉法。
原地高抬腿。雙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抬高一側膝蓋,保持1秒,換邊練習。在鍛煉時不要屏氣,保持呼吸??筛鶕眢w狀況,逐漸增加抬腿停留時長。
雙腳一字走。雙腳并攏站立,雙手自然放于身體兩側,一腳向前邁出,腳跟與另一腳腳尖呈一條直線,雙腳交替向前沿直線行走。如不能保持平衡,可抓住家人的手練習。
單腿站立。雙腳打開,站立在平整地面上,雙臂自然向兩側平展,前期可不閉眼,后期慢慢改為閉眼;一只腳離地10厘米左右,保持10~15秒,換另一只腳;左右腳做完為1組,每天練習5~10組。若難以保持平衡,可手扶墻壁或椅子,每天練習2~3組。
靠墻靜蹲。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交叉扶肩,背部靠墻,緩慢下蹲,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保持靜止不動,感受膝蓋周圍肌肉用力,保持靜蹲20秒后,緩慢站起,5~10次為1組,每天練習1~2組。老年人練習時可在身前放一把椅子,下蹲時雙手輕輕扶住椅背。
王征提醒,日常還應加強練腦,比如通過拼圖、背詩、學習新技能,提高大腦反應速度,減緩神經功能衰退,防止平衡力下降。此外,在保證膳食平衡的基礎上,適量補充全谷物、魚類、蛋類、堅果等,有助保護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