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達 喬
當前,實行“4天工作制”已成為多國熱門議題。近日,國際期刊《自然·人類行為》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為縮短每周工時再添佐證。研究結果顯示,在不減少員工收入的情況下,每周工作4天可顯著提升員工幸福感,增進其工作滿意度和身心健康。
美國波士頓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美國和愛爾蘭141家企業的2896名員工進行為期6個月的跟蹤調查,比較員工在工作制變化前后的工作效率和個人健康狀況,包括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心理和身體健康,還將結果與另外12家工作制未變更企業的285名員工進行橫向比較。結果顯示,采用4天工作制后,員工每周平均工作時間減少5小時;新工作制下的員工報告倦怠感降低,工作滿意度和精神健康得到改善。研究者表示,該結果得益于員工在4天工作制下,睡眠質量提高,疲勞程度降低,促進個人工作能力提升。
近年來,多國試行縮短每周工時的方案,該方案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每周工作4天、每天8小時,即32小時工作制;另一個方案是每周工作5天,但每天工作時長縮短至6小時,即30小時工作制。比如2024年德國有45家企業開展為期6個月的4天工作制試點。結果顯示,超90%的員工稱新工作制改善工作與生活平衡,提升整體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智能手表監測數據和毛發皮質醇測試顯示,員工壓力水平有所下降,每周多睡約38分鐘,健身活動有所增加;試點企業在生產力方面并未出現顯著下降,反而通過裁減冗余會議和優化工作流程,在工作時長縮減的情況下保持了較高的效率。
另外,日本東京都政府宣布職員從今年4月起每周工作4天,旨在應對低迷的生育率、幫助職業女性平衡工作與育兒,同時給予子女為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員工更多育兒便利,包括晚到和早退;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不少政府機構和企業職員可選擇每周2~3天居家辦公,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工作時長;英國、冰島、西班牙等國也在試點4天工作制。
《過度勞累的美國人》一書作者朱麗葉·肖爾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既往4天工作制試點中,員工對工作和生活更有掌控感,壓力也在減輕,這種因對工作感覺良好而帶來的效率提升,對整體福祉產生巨大積極影響。
既往多項研究均已證實4天工作制的益處,為何仍未能全面推廣?肖爾認為,一方面是該制度要求公司放棄部分控制權,另一方面5天工作制根深蒂固,很多公司不愿冒進改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發表文章指出,部分公司認為4天工作制難以維持,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很多公司沒有調整員工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等,包括精簡冗余任務、減少不必要的會議等,盲目減少工作時長,導致員工壓力劇增、工作倉促甚至懈怠。二是許多公司仍將生產力等同于工作時長而非實際成果。三是很多公司認為需要服務客戶的崗位無法實行該制度,實則可考慮錯峰排班,或試行4.5天工作制或彈性工時,平衡效率與客戶需求。文章建議若要實施4天工作制,首先應重組工作,而非簡單壓縮工時。另外,還有專家表示,維持生產效率需要足夠的勞動時間,與其追求形式上的工時縮減,更應嚴格落實既有勞動標準,確保雙休制度真正落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為勞動生產率提升創造物質條件;完善社會保障網,消除勞動者生存焦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