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姚健鳳
本報記者 張炳鈺
老人如果不能“吃嘛嘛香”,晚年幸福會大打折扣。近日,一項發表在《中華老年醫學雜志》的綜述,針對老人消化不良給出了應對方法。
消化不良,一般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前者是由器質性疾?。ㄈ缥覆?、膽囊或胰腺問題)或藥物原因引起的;后者指不具備前述因素但仍有消化不良癥狀,即在過去3個月內,反復出現餐后飽脹,每周至少3天發生早飽、上腹痛,每周至少1天出現上腹灼燒感,病史持續6個月以上,顯著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研究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姚健鳳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很多老人兼有器質性與功能性消化不良,這與其生理特點有關。
黏膜屏障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老人胃黏膜缺血、缺氧現象加重,防御與修復功能被顯著削弱。
胃腸動力障礙。老人胃腸中的神經元和具有起搏運動功能的細胞,數量都顯著下降,每增齡10歲,細胞數量減少10%。與年輕人相比,老人餐后胃排空時間延長2倍以上。
胰腺功能減退。胰腺具有內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而胰腺結構和功能隨增齡衰退。研究顯示,國人胰腺在40歲后出現萎縮,60歲后萎縮加速,纖維化、脂肪化明顯。增生的脂肪細胞替代了部分有分泌功能的胰腺腺泡細胞,導致消化酶分泌不足。
內臟敏感性高。老人的腹脹、疼痛閾值比年輕人低,所以進食刺激性食物后更易出現相關癥狀。
其他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心理問題、腦腸互動紊亂,都在影響著老人的消化功能。姚健鳳發現,情緒不佳已成為老人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
姚健鳳表示,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需要治療原發疾病。排除器質性疾病誘因后,醫生會評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亞型,然后選用不同的治療手段。老人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分為兩個亞型:餐后不適綜合征和上腹痛綜合征,前者多表現為餐后飽脹,后者以泛酸、燒心為主。數據顯示,40%~60%的老年患者兼有兩種癥狀。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以下手段進行治療和調養。
藥物治療。減輕餐后不適癥狀,主要需增強胃腸動力,可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五羥色胺受體激動劑等;應對上腹痛以抑酸為主,可用質子泵抑制劑等;針對腸道菌群失調,可用益生菌改善;如胰腺外分泌不足,可加用消化酶制劑。如病癥同時存在,可聯合用藥治療,一般服藥2~4周后可明顯改善。
中醫治療。中藥和針灸是常見治療手段。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是老人出現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機,因此可遵醫囑,服用四逆散、四君子湯來健脾胃,或通過針灸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來緩解腹脹、腹痛,縮短胃排空時間。
虛擬現實技術(VR)。有條件的老人可借助VR技術來轉移注意力。這種頭戴設備可以通過播放畫面,讓患者完全沉浸在虛擬自然環境中,給老人帶來積極情緒,進而改善腸道功能。
飲食調整。這是改善老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的基礎。建議減少高脂、辛辣食品,以及碳酸飲料的攝入。進食時,充分咀嚼食物,每口咀嚼20~30次,減輕胃部研磨負擔;優先選擇軟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條、煮軟的蔬菜、去皮去籽的水果等。
適當運動。老年患者應避免飯后立即躺下或劇烈運動,建議飯后休息15~30分鐘后,進行溫和的活動,如散步15~20分鐘,有助促進胃腸蠕動。日常增加溫和的有氧鍛煉(如快走、羽毛球、太極拳)、力量訓練(如拉彈力帶等)和平衡訓練(如單腳站立),也可間接改善腸胃功能。
調整生活習慣。保證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晨起空腹喝一杯溫水,有助喚醒腸胃。煙草和酒精都會刺激消化道黏膜,老年患者應戒煙限酒。保持心情舒暢,尋找放松方式,增加聽音樂、曬太陽、與親友交流的時間,培養個人愛好,增加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