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何繼業
編者的話:運動熱潮持續升溫的同時,運動損傷也在日益增加。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本期《生命時報》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骨科主任醫師何繼業,梳理出幾大熱門運動的專屬防傷錦囊,讓健身之路更安全。
跑步、爬山:優化姿勢防勞損
跑步與爬山是我國群眾基礎最廣泛的健身方式之一。據《中國公路跑步賽事白皮書2025》統計,2024年我國跑步人口已高達1.63億。爬山作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戶外運動,同樣吸引了數以千萬計的愛好者,覆蓋全年齡段。
然而,跑步、爬山過程中,膝蓋首當其沖。髕股疼痛綜合征,俗稱“跑步膝”,常見于跑友和爬山愛好者中,在所有跑步損傷中占比高達25%~40%,主要表現為膝蓋前方鈍痛、上下樓梯時加劇。若不及時干預,會發展為持續性疼痛,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嚴重影響運動能力乃至日常生活。跑步膝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三點:1.姿勢錯誤,如跑步步頻過低、步幅過大,或爬山時直膝下山、膝蓋前頂,導致膝關節承受壓力過大;膝蓋內扣引起髕骨軌跡異常,反復摩擦軟骨。2.臀部肌群(特別是臀中?。┖凸伤念^肌力量薄弱,無法為膝關節提供足夠穩定性。3.突然大幅增加跑量或爬山強度,超出身體適應能力。
為了預防膝蓋損傷,建議提高跑步步頻至每分鐘170~180步,初學者可先從160步/分開始,縮短步幅,使落地點更靠近身體重心,實現“輕盈落地”。跑友和爬山愛好者每周進行2~3次針對性訓練,重點強化臀部和腿部力量,如臀橋、蚌式開合、靠墻靜蹲、箭步蹲等。同時,建議遵循“10%原則”,每周運動量增幅不超過上周的10%。運動前動態熱身,運動后靜態拉伸。若疼痛持續應就醫,在專業指導下從靜力性練習開始,逐步恢復膝關節功能。
籃球、跳繩:平穩落地保韌帶
《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籃球人口約1.25億。跳繩則以其高效便捷的特點,成為覆蓋全年齡段的“國民健身項目”,參與者數以億計。
對于這兩項運動而言,過度頻繁的跳躍和落地會對髕腱產生巨大牽拉力,易引起“跳躍膝”,即髕腱炎,主要表現為髕尖或周圍肌腱疼痛,尤其是在進行跳躍和落地時。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慢性炎癥,甚至導致髕腱撕裂。同時,非接觸性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在跳躍運動中也較為普遍,通常需手術和長久的康復,顯著增加遠期關節炎風險。究其原因,多是運動中膝關節僵直、腳跟著地錯誤等,巨大的沖擊力可瞬間損傷韌帶。此外,如果神經肌肉控制差,就無法在落地瞬間迅速調動肌肉穩定關節,也容易受傷。
為了預防跳躍運動時發生損傷,建議保持適宜運動量,同時建立“像貓一樣落地”的習慣——落地時前腳掌先著地,同時迅速屈膝屈髖,像彈簧一樣吸收沖擊力。另外,還可練習跳箱、單腿跳等神經肌肉控制訓練,提高身體在動態中的反應速度和穩定性。若懷疑韌帶撕裂,比如聽到“啪”聲、關節迅速腫脹、感覺不穩,須立即就醫。
羽毛球、網球、乒乓球:正確揮拍防肘傷
各類揮拍運動深受群眾喜愛?!度耋w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羽毛球參與人口高達2.5億,乒乓球約1億,網球人口也突破2500萬,且仍在快速增長中。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在各類揮拍運動中均高發,約40%~50%的業余愛好者會遭遇此傷。其主要表現為肘關節外側精準壓痛,擰毛巾、提重物時疼痛加??;若不處理,會發展為慢性疼痛,嚴重影響抓握能力。出現此傷,主要是技術動作錯誤,反手擊球時過多依賴手腕發力,而非通過轉體、蹬地等全身力量鏈傳導,導致前臂肌腱反復過勞。另外,若使用過重、過硬的球拍,過高的拍線磅數,會增加手臂的震動和負荷;核心肌群和肩部力量不足,會導致手臂代償發力。
因此,健身者務必學習以核心和下肢為起點的整體發力模式,做到“用身體打球”,而非“用胳膊打球”。選擇重量、硬度、握把尺寸適中的球拍,尤其是初學者不宜使用高磅數拍線。打球時,佩戴網球肘護具可幫助分散手肘外側的張力。生活中,還要針對前臂肌群、肩袖及肩胛穩定肌群、核心肌群進行鍛煉。若揮拍運動后出現肘關節疼痛,應停止打球,冰敷痛點;若疼痛持續1~2周無法緩解,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如離心收縮訓練),或進行物理治療(如沖擊波)、手法治療等。
游泳:高肘抱水少疼痛
目前,我國經常性參與游泳的人口已超過1億。游泳以其低沖擊、全身性的特點,深受各年齡段人群喜愛,是維護心血管和關節健康的理想選擇。
頻繁的劃水動作對泳者的肩部功能有較高要求,易引起“游泳肩”,常見有肩峰下撞擊綜合征、肩袖肌腱炎等。該損傷主要表現為肩前側或外側疼痛,抬臂困難;長期發展會導致肩袖肌腱磨損甚至撕裂,嚴重影響肩關節功能。據調查,80%成人泳者在游泳過程中都經歷過肩部疼痛。究其原因,一方面,拇指領先入水、身體缺乏轉動、劃水越過身體中線等錯誤劃水技術,會導致肩峰下的狹小空間內發生肌腱與骨骼的反復摩擦和擠壓;另一方面,用于維持肩關節穩定的肩袖肌群薄弱、胸肌或肩關節后側過緊,也會導致肩膀在活動中易向前滑動,引起游泳肩。
練自由泳時學習高肘抱水(抓水和抱水階段,保持肘部位置高于手和前臂)、身體充分轉動、保持流線型(身體平直,雙腿并攏,手臂充分向前伸直,頭部穩定,不過度仰頭或低頭,以盡可能減小阻力)等正確游泳技術;同時重點強化肩袖肌群(如彈力帶肩內旋、外旋)和肩胛穩定肌群(如YTWL練習、劃船);還要定期拉伸胸肌和肩關節后側,增加柔韌性。若游泳中出現肩部疼痛,應立即停止相應泳姿,可進行打腿等無痛訓練;同時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無痛范圍內的肩袖和肩胛穩定肌群的強化訓練,重建肩關節的動態穩定性。若保守康復治療無效,需就醫檢查,明確診斷。
足球:標準熱身護腳踝
我國擁有超過2.8億的足球球迷和龐大的參與人群。2024年中國足球協會數字年報顯示,社會足球基層球員數量已超過50萬人。
“崴腳”(踝關節扭傷)占所有足球損傷的15%~20%。普通扭傷若處理不當,易發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即“習慣性崴腳”,不僅影響運動表現,還會加速關節退變。這主要是因為足球包含大量急停、變向、拼搶等高速、高對抗的動作,易使踝膝關節處在不穩定位置而受傷。如果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或本體感覺差,身體感知關節位置的能力不足,無法在失去平衡時迅速做出保護性反應,則腳踝損傷風險大增。
踢足球時預防損傷的方法主要在于加強力量與本體感覺,如經常用彈力帶進行踝關節多方向抗阻訓練、提踵練習,或多練習單腿站立等平衡訓練。踢足球前,還可嘗試國際足聯標準化熱身運動“FIFA 11+”,該方案由15項練習動作組成,能有效降低下肢損傷風險。如果踢球時出現腳踝損傷,應遵循POLICE原則,即保護、適當負荷(在疼痛允許的情況下早期進行適度活動)、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若腳踝嚴重腫脹、無法承重,須立即就醫,排除骨折或韌帶斷裂等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