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總干事 楊萍
本報特約記者 黃伊婷
在追求長壽的道路上,除了飲食、運動、遺傳等因素外,性格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近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結合既往研究,總結了五個有益長壽的性格特征?!渡鼤r報》特邀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總干事楊萍逐一解讀。
不過度神經質。神經質是一種傾向于產生消極情緒的性格特征。楊萍表示,神經質性格的人容易長期處于壓力狀態,導致體內皮質醇等應激激素分泌過多,損害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區域,加速認知功能退化。同時,慢性壓力還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甚至某些癌癥的發生風險。因此,避免過度神經質對整體健康和壽命都有益。
神經質人群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調整:遇到焦慮的事時,嘗試從積極的角度理解,或把內心的想法寫下來,有助理清思路,幫助自己更客觀地看待問題,緩解情緒壓力;每天抽出15~20分鐘做冥想訓練,不僅能放松身心,還可增強對情緒的覺察力和調節能力。
有條理和責任感。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弗里德曼研究發現,責任心是與長壽最相關的個性特征。楊萍表示,有責任心的人通常會遵循對健康有益的建議,如遵醫囑服藥等;更傾向于養成健康習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常能更好地控制情緒和行為,這些都有助促進健康長壽。
想培養條理和責任感,建議制訂生活計劃,包括飲食、運動、服藥等方面;設立小目標,從簡單任務開始,如每天整理房間,逐步培養自律意識;讓家人或朋友協助監督,培養責任感。
生活目標清晰?!睹绹t學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大型隊列研究顯示,與目標弱的人相比,目標強的人10年內死亡風險低30%。楊萍表示,明確的目標能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降低皮質醇水平,改善心血管健康。當人持續投入有挑戰性、有意義的活動時,大腦會形成“認知儲備”,儲備越多,越能抵抗衰老帶來的損傷。長期缺乏生活目標的人,更易陷入“無意義壓力”,導致慢性炎癥加劇,健康受損。
想活得有目標,建議參與社會活動,尋找被需要感;回顧人生經歷,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進而確立目標。
保持樂觀。楊萍表示,樂觀的人心理狀態更穩定,也更愿意設立目標并努力實現。他們通常擁有更強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這有助維持心理平衡,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想培養樂觀心態,建議記錄美好時刻,每天寫下3件讓自己感到開心或感激的小事;主動與朋友聯系,參與集體活動,分享快樂,減少負面情緒;適當觀看喜劇、聽幽默故事,有助調節情緒。
外向。長期的壓力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如導致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等。楊萍表示,外向的人精神往往更放松,更善于應對壓力。他們還能通過與他人交流、分享感受等方式來解壓。
想變得更外向,大家可以參與志愿活動,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同時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學習新技能,參加課程或培訓,既能提升自我,也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后專家提醒,老人培養上述性格特質益處多多,但是調整性格也要適度。比如,“避免神經質”是指不過度敏感于外界刺激,但并不等于忽視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外向熱情”也要注意邊界,避免過度社交導致身心疲憊;“設定生活目標”要切合自身實際,不要給自己施加過大壓力。改變性格雖不易,但只要循序漸進,從點滴做起,就能在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為健康和長壽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