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蘇 潔
廣東良馬律師事務所律師 馮 昊,北京市春林律師事務所律師 林日升
本報記者 鐘財芬
“花3萬挽回婚姻”“21天讓前任跪求復合”……在社交平臺上,類似的宣傳鋪天蓋地。然而,當那些在感情中失意的年輕人懷著希望點開鏈接,等待他們的往往不是救贖,而是“情感大師”們精心設計的“殺豬盤”。
“挽回感情服務”暗藏騙局
今年5月,林月(化名)與男友分手,心有不甘的她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復合方法,被一則分享帖吸引。發帖人自稱是一名大二學生,因“太作”被分手,后期糾纏男友、找機構幫忙均無果,最后在學校附近的心理工作室幫助下花17天成功復合。林月在評論區詢問詳情后收到發帖人回復,對方一邊推薦工作室“老師”微信,一邊聲明自己“絕不是托”。林月被字里行間的真實感打動,隨即加上“老師”,花費1000元買了“挽回服務”。
起初,“老師”稱18天就能挽回,會服務至復合為止,林月覺得“找對人了”??伞案鷰煛卑雮€月,她覺察出異常,“老師”僅允許用其提供的話術和前男友聊天,對方不回,“老師”只會重復“耐心等待”一類的套話。林月通過當初的帖子聯系上其他買過服務的網友,才發現這是一場局:每個人都被推薦同一位“老師”,提供的話術也一樣。當她們找到發帖人時卻遭拉黑,要求退費被以“服務未結束”為由拒絕?!耙晃痪W友才20歲,想追回這筆錢,‘老師’直接翻臉失聯?!苯洿瞬ㄕ?,林月直言:“再也不敢相信網友推薦了?!?
林月等人的遭遇并非個例?!渡鼤r報》記者以失戀者身份找到情感咨詢機構——“律令堂和合文化”的“老師”,對方告訴記者,只需提供男女雙方出生日期、姓名、照片和地址,就能開壇做法評估能否“和合”(復合),若能則會提供“和合”鎮物改變風水、扭轉感情運勢。其朋友圈滿是致謝案例,比如有人稱“做完和合布局后男友主動回頭”,截圖顯示轉賬金額從398元到22600元不等。另一位“廣州晚晴情感”工作室人員稱,機構正規,旗下幾十位老師人均經手數萬復合案例,首次咨詢只需99元。但記者索要資質時,其卻以涉及隱私為由,稱需付費單獨與老師溝通。消費保、黑貓投訴等平臺有不少該機構的投訴,多涉及“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等,有人10天花了24600元,要求退費卻遭機構推脫。
諸多危害隨之顯現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潔表示,社會觀念、生活節奏的改變加劇了婚戀壓力,讓情感問題在現代社會愈發普遍。過去,人們往往依靠親友傾訴等方式排解。如今,隨著服務網絡化和社會觀念進步,越來越多人在遇到情感困擾時愿意主動尋求專業幫助。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情感咨詢行業的興起。
目前,情感咨詢行業以小型情感咨詢機構和獨立情感咨詢師為主,不存在占據絕對優勢的龍頭企業。這種快速擴張卻缺乏有效監管和統一規范的現狀,為行業亂象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大量良莠不齊的從業者涌入該行業,其中不乏欠缺專業資質、以營銷話術為導向的個人或機構。泥沙俱下的同時,諸多危害隨之顯現。
引發二次創傷。蘇潔表示,年輕人本就因關系破裂陷入焦慮,情感機構用“18天挽回”等話術,讓他們在慌亂中輕易相信只要花錢照做就能修復關系。然而,機構慣用的“操控技巧”,如要求學員轉發固定話術、刻意制造偶遇,甚至教唆“假裝抑郁博取同情”等,既缺乏針對性,也未觸達問題核心,不僅難以真正挽回感情,還可能讓求助者陷入自我懷疑,加劇心理問題。
帶來經濟損失。廣東良馬律師事務所律師馮昊表示,很多情感咨詢服務層層加碼,誘導年輕人掏空積蓄,甚至借貸消費,其當事人李某的遭遇便是典型。李某與女友分手后,被機構的承諾吸引,購買“情感挽回服務”。最終,李某前后花費12萬余元,機構卻直接注銷,拒絕退回所有費用。
陷入維權困境。北京市春林律師事務所律師林日升表示,此類糾紛中機構通常不會主動退費,維權困難重重。一方面,情感服務本就難以量化效果,機構還可能用“理想的話,18天就能挽回”等表述模糊責任,即便勝訴也會被扣除大量“已產生”的服務費。另一方面,情感咨詢行業缺乏明確的標準和規范,消費者向監管部門投訴,可能會因證據不足、界定困難等無法得到處理,向司法部門提起仲裁或起訴,維權代價可能遠超實際損失。
規范市場迫在眉睫
蘇潔指出,不規范的情感咨詢行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以混亂的服務模式和逐利本質,給心理咨詢行業蒙上了污名。為打擊和規范這些行為,各方需要共同發力。
國家:完善法規。林日升表示,國家應加快制定情感咨詢服務管理條例,明確從業資質、收費標準、違規懲處等細則。同時,建立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打擊虛假宣傳與價格欺詐,強化網絡平臺的內容監管,完善糾紛調解與維權通道。
平臺:嚴格審核。蘇潔認為,作為網絡情感咨詢服務的重要載體,平臺是遏制行業亂象的首要責任主體,應嚴控入駐機構或個人的資質審核、服務流程、用戶權益保障等環節。建立情感咨詢從業者“雙資質”核驗機制——既要核查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從業年限等,也要驗證機構營業執照、服務項目備案等信息,禁止未通過審核的賬號發布情感咨詢收費服務內容。
個人:提高警惕。消費者的集體覺醒,是遏制情感咨詢騙局蔓延的關鍵。馮昊提供了一套“防騙指南”:一看口風,“保證挽回”等宣傳不可信;二驗資質,查看證照了解是否具備心理咨詢資質,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網站了解機構的服務質量、履行能力;三簽合同,盡量線下溝通走訪以了解機構規模,并訂立書面合同,明確服務內容、標準、時間及退款條件、信息保密等細節;四慎付款,支付費用時盡量對公付款或通過官方平臺下單,避免向個人賬戶付款;五留證據,妥善留存服務提供方承諾的服務效果、內容、資質相關證據,以便后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