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顧海峰
本報特約記者 黃伊婷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高齡老年人體質指數適宜范圍與體重管理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其中規定,高齡老人(大于等于80歲)的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適宜范圍為22~26.9?!稑藴省返某雠_標志著我國高齡老人健康管理進入精準化階段?!渡鼤r報》特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顧海峰進行詳細解讀。
顧海峰表示,以往很多人采用成年人體質指數標準(18.5~23.9)來衡量老人,但80歲以后人體會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一是肌肉加速流失,從30歲起,人體肌肉量每10年下降3%~8%,至80歲時可能僅剩一半,易引發肌少癥;二是皮下脂肪減少、內臟脂肪增多,緩沖能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三是基礎代謝率降低,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常伴食欲不振或厭食;四是慢性病與老年綜合征高發,多重用藥等問題突出;五是生理儲備能力下降,應激(如感染、手術)時恢復能力差,易出現并發癥。
顧海峰指出,若沿用普通成年人標準,一位BMI為21的老人看似正常,實則可能已處于營養不良風險中;一位BMI為27的老人看似超重,但若肌肉質量良好,反而可能處于相對健康的狀態。大量研究表明,在高齡老人中,輕度超重(BMI在25~30甚至略高于30)可能具有保護作用,與較低死亡率相關。當然,BMI過高也并非“福態”,可能造成代謝負擔加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加重心血管系統負荷,還可能導致關節疼痛、行動遲緩。
顧海峰表示,為高齡老人設立專屬BMI標準,是為了避免誤判、早識別風險、防止盲目減重?!扒Ы痣y買老來瘦”與“胖是福氣”等傳統觀念都是健康誤區,高齡老人應保持適宜體重,這樣才能顯著提升生活質量與生存預后。結合《標準》,顧海峰對高齡老人的體重管理提出3點建議。
科學監測。建議老人每月至少測兩次體重,最好是在清晨空腹、排泄后,穿單衣,使用校準電子秤。若近3個月體重變化超過5%,或患病、服用利尿劑、激素等藥物,應增加監測頻次。每年至少測一次身高,測量時,免冠脫鞋,三點貼墻(足跟、臀部、枕部),臥床者可采用臥位測量法。顧海峰提醒,體重短期內明顯下降,往往是疾病早期信號,如腫瘤、慢性感染、甲亢、消化系統疾病等,需及時就醫。
營養干預。合理的膳食結構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關鍵。高齡老人常因味覺減退、咀嚼吞咽困難、消化吸收差等問題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建議選擇高營養密度、高生物利用率、易消化的食物;保證優質蛋白攝入,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推薦“321蛋白法則”即3兩瘦肉(優先選擇魚、禽)、2杯奶(低脂奶或酸奶)、1個雞蛋;飲食多樣化,保證蔬菜、全谷物、豆制品攝入;每日5~6餐,避免一次性進食過多。若老人長期食欲差,應及時就醫排查原因,必要時可通過營養制劑補充。
規律運動。運動是維持肌肉、預防跌倒、延緩衰弱的關鍵。專家推薦以下運動:有氧運動,每日30分鐘,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抗阻訓練,每周2~3次,如彈力帶、坐站練習;平衡訓練,如單腳站立(扶椅)、屈膝;靈活性訓練,如伸展、關節活動操。臥床老人可在家人輔助下進行被動活動,如抬腿、勾腳。慢病患者在運動前應評估血壓、心功能,遵醫囑進行;體弱者應循序漸進,避免疲勞,最好在監護人陪同下鍛煉。
顧海峰提醒,高齡老人體重管理的目標不是追求苗條,而是維持功能、預防衰弱、延長健康壽命。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肌少癥、衰弱等疾病比控制輕度超重更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