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本報記者 田雨汀
暑期即將結束,研學游也開始降溫?;仡櫧衲甑难袑W游市場,整體態勢穩中有升。飛豬、中青旅遨游等旅行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暑期國內研學游收客量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3%;出國方面,中青旅遨游國際研學參團總人數從800人增加到1000人,同比增長25%。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我國的研學游市場正走向規范化,但仍存在魚龍混雜問題。
走出熟悉的教室,在真實場景中觸摸歷史、對話自然、探索科技……研學可謂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好機會。關注研學游多年的米欣(化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她已經給還沒上初中的孩子連續報了好幾年暑期研學游,平均每次的費用是8000元左右?!拔覀儸F在報的都是國內游,出國價格貴一些,一期10天要幾萬塊。等孩子上初中以后,也可以讓他去國外看看?!?
我國研學游興起于2013年國務院《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中“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2016年,國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隨后幾年,各部門陸續發布多個研學相關文件,加之“雙減”政策的強化,研學逐漸從課堂補充升級為“行走的教育剛需”。最近一兩年,研學細分項目越來越多,科技、文化、生態等成為熱門主題。王怡(化名)有個10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無人機。今年暑假,她給兒子報了北京一家培訓機構組織的無人機主題夏令營,先安排孩子到寧夏封閉訓練,學習無人機技術,再到附近景點游玩3天,總費用6000元左右。
業內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研學相關企業超3萬家,研學游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艾媒咨詢《2024—2025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稱,2024年中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為1791億元,同比增長21.9%;預計2025年增速超15%,將突破2132億元。
熊丙奇表示,研學游廣義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屬于學校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另一類是社會機構組織的課外項目。前者的監管部門為政府教育部門,會督促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研學方案,且須充分聽取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后者監管難度較大,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在今年6月曾發布暑期旅游提示,提醒家長、學生在暑期旅游時警惕研學陷阱,包括查驗研學機構是否具備《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確認適合對象、研學各環節工作人員配置、安全保障措施等細節;對“高端研學”“名校交流”等模糊表述,需要求在合同中將相關細節具體化等。
“一直以來,研學游都存在‘游’和‘學’脫離問題,有的甚至異化為天價收費的騙局?!毙鼙嬲f,常見問題可歸為以下幾種。
設計敷衍,游而不學。許多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反映,活動安排的“逛博物館”實際是1小時內看完4層,如同走馬觀花;“參觀清華北大,感受學術氛圍”指的是在校門口挨個拍照、集體合影,全程不超過半小時。研學項目淪為“景點打卡”,既無深度講解,也缺乏知識銜接,學生在項目結束后“一問三不知”。
虛假宣傳,收費模糊。機構以“名校訪學”“名師帶隊”為噱頭攬客,實際使用高??萍紙@“平替”,或雇傭未經培訓的大學生充當導師;報價時承諾“千元餐標”“星級住宿”,出行才發現吃的是廉價團餐、住的是六人間;還有機構會鉆“補充協議”的空子,強制孩子購物,或臨時取消游覽項目、增加付費環節。
組團隨意,缺乏資質。部分開辦藝術班、培訓班的機構也會在假期組織學生出游,但這些機構往往不具備旅行社資質,缺乏應急處理能力。項目安排中標注2個研學導師配6人小班制研學旅行,實際卻是5名導師管理200名學生。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機構還會在學生報名后再將整個團“轉手”給其他機構,或以兼職方式招募旅游專業大學生、自由職業者帶團。
熊丙奇強調,研學游是拓寬學生視野、促進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校外實踐活動。教育部要求,研學要注重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與公益性。因此,研學不僅要“游”,更應該“學”,防止打著研學旗號的“到此一游”。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研學旅游服務要求》《出境研學旅游服務要求》《研學旅游課程與線路設計指南》三項標準,于5月19日正式實施。其中,《研學旅游服務要求》提出,研學旅游課程應有明確課程目標、課時安排;研學旅游線路要圍繞特定主題,整合課程和相關旅游活動;對人員配置給出的標準是,每個研學旅游團隊中承擔研學指導崗位職責的人員與參與者配比不低于1∶30,隨團服務人員與參與者配比不低于1∶20。
上述要求為日后的研學游設立了規范,研學機構有了自律細則,也讓監管機構更能有的放矢。但在熊丙奇看來,要讓研學游真正回歸教育,還需要家長轉變觀念。部分家長認為,研學旅行哪怕沒什么游學內容,只是去旅游一下對孩子也有好處。這種想法會無形中助長研學機構的虛假宣傳和敷衍態度,因為事先承諾的安排即便不能兌現,家長也不會嚴肅維權。因此,一方面,家長應當嚴肅對待游學選擇,跟孩子一起認真了解活動的具體安排,不要輕信夸張的宣傳承諾,要求機構不折不扣落實合同;另一方面,要重視維護自身權利,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只有政府、機構、消費者多方合力,研學游才能健康發展,真正成為以提高綜合素養為目的、以集體旅行為載體的體驗式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