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賴巧珍
最近,“生理性喜歡/厭惡”詞條頻頻登上熱搜,引發千萬網友共鳴。當人們描述遇到心動對象時“心跳漏拍”“聞到他的味道就安心”,或是面對反感者時“胃部發緊”“起雞皮疙瘩”,這些正是“生理性喜歡/厭惡”的真實寫照。它直接跳過了理性分析,由身體迅速發出信號,告訴我們“靠近他”或“離開他”。
與深思熟慮的情感不同,“生理性喜歡”是身體本能的、幾乎瞬間發生的積極反應,常表現為:靠近對方時莫名心跳加速、感到一種奇異的平靜與安心;產生自然的觸碰沖動,牽手、依偎時感到舒適愉悅;對對方獨特的氣味產生好感甚至迷戀,感到放松;目光總是不由自主地追隨對方,對視時可能有觸電般的感覺;在對方身邊時,不自覺地感到肌肉放松,呼吸順暢。反之,“生理性厭惡”則表現為排斥性的身體信號:如胃部不適、表情厭惡、本能地想拉開距離,甚至產生輕微的頭暈或緊張感。
為什么身體比大腦反應更快、更“誠實”?這可能是“直覺”的表現。從神經科學角度看,直覺是強大的“內隱學習”的成果,即你意識不到,但大腦不斷處理各種信息并記憶。這種無意識的學習,除了腦細胞,也發生在身體細胞中,如脊髓、外周神經節、免疫系統、腸道細胞等,它們時刻在處理海量信號,如微表情、語氣、氣場、能量頻率等,積累成龐大的數據庫。當再次遇到類似情境,身體基于這套數據庫會瞬間做出反應,比緩慢的理性思考更快、更直接。這套身體的智慧,規避了“思來想去”可能產生的自我欺騙或因社會期許而壓抑的真實想法,身體的反應源于億萬年的進化機制,優先服務于生存與繁衍的本能需求,更貼近個體真實的感受,不易被社會規訓扭曲。
身體的智慧固然強大,但并非金科玉律。比如有情感專家就認為,在親密關系中,“喜歡”不等于就“合適”,強烈的生理吸引可能帶來短暫激情,未必指向長久健康的關系。因此,我們識人、交友、戀愛,應該在尊重身體信號的基礎上,結合理性判斷。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需要警惕創傷對身體記憶的誤導。比如有的人童年時父母經常吵架,這種“音調突然拔高”的刺激總是伴隨著暴力威脅和恐懼,于是他的身體記住了這種關聯:高音量=極度危險。但事實上,很多人說話大聲并不等于有攻擊性,所以有時我們還需要通過理性糾正身體的“誤判”,以免對他人產生偏見,影響人際關系的建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