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鋒 □營養配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錢豐
本報記者 虞曄
炎炎夏日,鮮嫩爽口的生腌備受歡迎。這是一種以活的泥螺、貝類、淡水蟹,以及新鮮或冷凍海蟹、魚籽等動物性水產品為原料,采用鹽漬或糟、醉工藝制成的生食腌制品。生腌之美,在于其獨特風味,但這份美味背后卻有著潛在威脅。
7月25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上海市靜安區西康路上的一家生腌店,門店約40平方米,提供外賣和堂食。一進店,正對面就是用玻璃作隔板的操作臺,一位店員正在切三文魚。玻璃上貼著今日已消毒的牌子,但是日期顯示為7月23日,牌子不遠處落著一只蛾蚋(主要在含腐敗有機質的淺水域繁殖,可能攜帶大量致病菌)。玻璃上還貼著一張告示牌:無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禁止動手,違者重罰。店員佩戴著帽子和口罩,接觸三文魚的左手戴著手套,但是持刀的右手并未佩戴。切完三文魚后,他將剩下的部分直接放入冷柜。記者下單生腌小甜蝦尾后,店員轉身去了廚房,不久后拿出一份裝在塑料盒內的生腌產品。當記者問起商品是否為現制時,店員回答說:“是后廚剛做的,魚類都是當天現殺,蝦是冷凍的,生腌汁也是當天調制?!?/p>
打開盒蓋,記者看到甜蝦尾和大量蒜末、洋蔥末、辣椒、香菜、白芝麻被泡在生腌汁里,氣味濃烈、辛辣,即使食材不夠新鮮,也能被這些味道掩蓋。記者停留的半小時內,該門店大約接了8單外賣,三文魚被反復從冷柜內取出放回,未作任何防護措施。店員的手套也不是一餐一換,甚至還會戴著離店,去給騎手遞外賣。
隨后,記者又來到久光百貨,這里有一家不做堂食的生腌店。臨近下班時間,有不少客人前來購買。菜單顯示,這家店專門出售各種寧波生腌,主打蝦蟹、泥螺和蟹糊類食品。店員推銷時說:“你多買點,回家放冰箱,吃一周也沒事?!?/p>
營養配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錢豐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食品加工要求直接接觸食材的手套為食品級,且需及時更換,手套破損或未規范使用是交叉污染的主要途徑之一;反復冷藏三文魚會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環境不佳,如蠅蟲的污染,也可能導致食材變質;儲存一周之久,更是會讓變質幾率大大升高。即使制作過程中的衛生條件合格,生吃水產品也可能感染細菌和病毒,前者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可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危及生命;后者有甲肝病毒、諾如病毒,可導致肝炎、急性胃腸炎等。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表示,生腌中的寄生蟲也非常危險:“海產品中的寄生蟲也能感染人類,例如異尖線蟲,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引發急性異尖線蟲病,導致組織腫脹、發炎甚至出血,進而引起惡心、腹痛、嘔吐等癥狀。還有些餐廳用淡水水產品做生腌,可能攜帶多種寄生蟲,如肺吸蟲、管圓線蟲、裂頭蚴等。它們能穿透消化道進入腹腔,游走并寄生在肺部、肝臟、腦部、脊髓等重要部位,造成嚴重的機械損傷和免疫反應?!?/p>
有部分消費者認為,生腌汁內的白酒可以殺菌消毒。兩位專家表示,高度白酒只能暫時抑制部分微生物,難以達到徹底殺滅寄生蟲、微生物的效果,食品安全風險仍然相當高。
如今,售賣生腌食品的渠道很多,生產、銷售、運輸任一環節存在漏洞,都可能讓食品安全風險倍增。錢豐說:“生腌雖誘人,煮熟更安心,無論是海產品還是淡水產品,腌制前可先加熱做熟,比如大頭蝦煮熟后用糟鹵浸泡,既安全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