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認證心理治療師 劉文娟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說變就變:上一秒還因朋友的一個玩笑笑得前仰后合,下一秒可能就因為父母的一句叮囑突然變臉;他們會為了一次嘗試徹夜不眠,也會為了一點小事鉆進牛角尖……很多家長覺得是孩子“叛逆”“不懂事”,但其實,這些表現背后是他們的大腦正在經歷一場“混戰”。
這場“混戰”的核心,要從大腦里一個叫前額葉的區域說起。前額葉就像大腦的CEO(首席執行官),負責權衡利弊、制訂計劃、控制沖動等,可它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而青春期恰恰是它成長的關鍵期,并且伴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一條是線性路徑,就像給大腦的“電路”加裝“加速器”:神經元外面的髓鞘逐漸完善,讓信息傳遞更快更高效,左右腦的配合更默契,前額葉和負責記憶的海馬體聯系也更緊密。此時,記憶力、邏輯思維和自控力都在提升,看問題也更有洞察力。另一條則是青春期獨有的“非線性路徑”,更像一場大刀闊斧的“裝修”:大腦會先經歷一波神經元和突觸的瘋狂生長,就像房間里突然冒出無數雜亂的電線,接著又會來一次大修剪,把那些不常用的神經連接剪掉,只留下反復使用的主干道。這個過程就像在整理一團亂麻,剪剪補補之后,大腦的能量才能更集中地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但修剪不是一蹴而就的,神經連接的建立、鞏固和消失一直在同步發生,這就導致了大腦的“信號紊亂”:有時候想控制沖動,前額葉還沒來得及下令,追求刺激的念頭就已經占了上風;有時候前一秒還能理性分析,下一秒就情緒崩潰。不過,這場“混戰”并非全無好處。正是因為大腦在不斷嘗試新連接、修剪舊路徑,青少年才會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愿意冒險、敢于突破,甚至比成年人更有創造力。那些看似“沖動”的嘗試,其實是在為大腦的“最終版本”積累素材——用得越多的神經連接,越會被保留下來,成為未來思維和行為的基礎。
理解了這場“混戰”,家長和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就有了方向。首先要放下說教和控制的執念,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家長眼里的彎路,可能正是他們大腦需要的修剪素材,只有親自經歷過成功與失敗,他們的神經連接才能得到真正的強化。比如孩子想嘗試一個看似不靠譜的計劃,與其直接否定,不如讓他們去體驗,因為大腦只會記住自己走過的路。其次,在孩子嘗試之后,別急著評判對錯,而是陪他們一起復盤。多找找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進步,也要真誠贊美——這會讓他們大腦里的積極神經連接變得更強。如果遇到了挫折,別指責“早就告訴你不行”,而是和他們一起討論“還有哪些可能性”,鼓勵他們再試一次,幫他們在大腦里建立新的連接。還要記住,青春期的大腦抗壓能力有限,疲勞或壓力太大時,很容易宕機,出現一些看似愚蠢的行為。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指責,而是幫孩子減輕負擔——過高的期望往往是壓力的源頭,給大腦一點喘息的空間,“混戰”才能更快走向有序。
說到底,青春期的叛逆不是孩子在對抗世界,而是他們的大腦在為“成為自己”做準備。家長用耐心和智慧陪伴孩子走過這段特殊的旅程,他們才能帶著更成熟的大腦,從容地走向成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