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休閑式運動更延壽

        受訪專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副教授、運動心理學博士  高乃春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教授  蘇  浩

        本報記者  葉雪辰

        在草場上飛奔踢球,氣喘吁吁卻渾身有勁;全家大掃除1小時,活動量不大卻腰酸背痛……同樣是“動”,有人越動越精神,有人越動越疲憊。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康涅狄格州醫療系統、耶魯大學醫學院發表在英國《自然-遺傳學》上的最新研究對這種差異現象做出提示,相較于工作、家務等“不得不做”的體力活,踢球、遠足、游泳等休閑活動更延壽。

        運動真的分“好壞”

        過去,多數研究將“體力活動”籠統歸為一類,這項新研究卻按“場景屬性”,將體力活動劃分為跑步、打球等休閑體力活動,建筑搬運、快遞配送等工作體力活動,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等家務體力活動,共納入54.8萬余名參與者數據,對比其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關聯存在顯著差異,高強度休閑體力活動的延壽效果最顯著,與全因死亡風險呈現出強大的負相關;高強度工作體力活動的保護效應很微弱;高強度家務體力活動,則與全因死亡風險沒有顯著關聯。

        研究還發現,體力活動的“自主性”比強度更關鍵,“主動選擇的運動”和“被動承受的勞動”是兩碼事。在這一標準下,研究人員進一步將體力活動分為兩種:“休閑/喜愛”型活動,是以“自發興趣”驅動,源于內心“想要運動”的意愿;“職業/家務”型活動,則是以“責任義務”驅動,往往是因工作或家庭責任必須進行的勞動。

        分析結果顯示,“休閑/喜愛”型活動對多種疾病有保護作用,包括中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哮喘、新冠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肺癌、骨關節炎、胃食管反流等;“職業/家務”型活動的保護效應明顯較弱,甚至可能提高某些疾病的風險。同時,與工作和家務體力活動相比,休閑體力活動更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水平,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無獨有偶,美國《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雜志近期刊發的新研究也印證了這點:娛樂性鍛煉者的抑郁、焦慮、癡呆風險均有下降,顯著低于其他群體;盡管每日消耗大量體力、釋放大量精力,體力勞動者的抑郁、焦慮風險并未下降。

        自愿運動健康效益高

        為什么“自愿運動”比“被動勞動”更有益?“身體動了,但心理沒‘松’,健康效益自然會打折扣?!闭憬髮W教育學院體育學系副教授、運動心理學博士高乃春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休閑/喜愛”型活動與更好的健康結局密切相關。從心理層面看,跑步、游泳、騎行等休閑體力活動,以心情愉悅或獲得健康為目標,容易激活積極的動機與大腦的獎賞系統,形成“越動越想動”的良性循環,放大運動對慢病的改善作用。相反,“職業/家務”型活動略帶“責任屬性”,可產生相關慢性應激和壓力負荷,雖也消耗體力,卻難以提供同等的心理回報,不易轉化為長期健康優勢。

        從生理層面看,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教授蘇浩表示,只要動起來,對健康都是有益的。但就強度而言,與打掃房間等“職業/家務”型活動相比,“休閑/喜愛”型的強度通常更高,更能達到有效刺激閾值,比如達到最大心率(約為220-年齡)的60%~70%。但需提醒的是,不少職業本身活動強度過大且為長期重復性,比如搬提重物,易出現骨骼關節、肌肉損傷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自愿運動的人常會自發考慮如何科學規劃,比如跑前熱身、練后拉伸,受傷風險更低。

        高乃春表示,如今不少人的運動困在第一步,即“不想去運動”,忙碌一天后只想躺著坐著。需要強調的是,運動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享受過程”。即使是娛樂性運動,身心異常疲憊時強撐著進行,也是弊大于利。如果疲勞持續積累,更易出現肌肉撕裂、骨關節磨損等運動損傷,嚴重者甚至出現心肌缺血、猝死。

        讓運動成為延壽“利器”

        新研究還發現,喜歡運動并因此感到喜悅,與70個基因相關。這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天生愛跑步,有些人更愿意歇著。但基因并非“定數”,選對方法,都能培養出“自愿運動”習慣。

        按“性格”選運動。高乃春表示,“對運動的喜歡比堅持更重要?!毕热L試才能判斷是否會喜歡,建議從性格、偏好入手。喜熱鬧、喜社交的人,可選擇群體性較強的運動,比如廣場舞、慢跑團和騎行團,或踢足球、打籃球等;喜安靜、愛獨處的人,選擇個體性較強的運動,比如獨自跑步、居家力量訓練等;愛自然、怕枯燥的人,可以去登山、徒步、滑雪等。高乃春補充道:“觀察自己是否喜歡某項運動,有個簡易衡量指標——進行運動后是否開心、舒服?是否還想繼續下一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項運動很可能符合心理需求,易形成持久的健康習慣。

        用“獲得感”吸引。蘇浩表示,能有獲得感,才能讓人喜歡并堅持下去,這主要看兩方面:一是好入門、易上手,建議運動從低強度開始,選擇能輕松完成的強度。如果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比如高強度間歇性訓練、馬拉松,更容易出現挫敗感,不利于后續再嘗試。二是有進階感,比如減重人群初期選擇快走,身體負擔低,當發現體重有所下降后,往往會自發增加難度,比如提高步頻、進階到慢跑等。

        按年齡調強度。不同年齡段體力水平不同,運動需“量力而行”。蘇浩建議,小學生以“興趣培養”為主,首選低強度有氧運動,比如騎行、慢跑、踢毽子;在此基礎上,初中生可加入“輕力量”訓練,比如小啞鈴彎舉、引體向上、俯臥撐等;高中生、大學生可嘗試“專業訓練”,用器械提升運動表現,緩慢增加負重或強度;老年人群則需以安全、溫和為前提,選擇八段錦、太極、居家靠墻靜蹲等,總時長控制在30~60分鐘。

        別“擠時間”運動?!斑\動融入日?!钡暮诵牟皇菙D時間,而是“找機會”,比起專門抽1小時去健身房,碎片化運動也能收獲健康效益。工作日,下班后找到幾分鐘空隙做一組動作“平板支撐30秒→跪姿俯臥撐10次→交替弓步壓腿15次→仰臥卷腹20次”,激活全身;如果覺得枯燥,可以邊看電視邊跳有氧操、做“坐姿踩單車”(坐在沙發上,雙腳離地模擬踩單車,每次10分鐘);周末用社交型活動代替“躺平”,比如帶孩子戶外騎車、約朋友打球,或進行“輕戶外”運動,比如在城市巷子里徒步、爬郊區的小山。

        無論是想養成運動習慣,還是本身喜歡,都不能過量,需注意強度、時長、間歇時間。蘇浩指出,建議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即微微出汗,呼吸急促但能交流;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但別超過2小時,成年人每周需達到150~300分鐘;運動結束后,根據身體恢復情況調整間歇時間,比如有氧運動間隔1天、每周3~5次,力量訓練間隔1~2天、每周2~3次;隨著年齡增長或強度增大,恢復速度會有所減慢,間隔時間也需拉長。

        最后,蘇浩提醒,無論是哪種活動,只要具備一定強度,即使是搬動家具,也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一旦出現呼吸急促或困難、心跳過快、肌肉酸脹僵痛等表現,發現自己無法達到平時的運動強度,需警惕運動量可能超出了可承受范圍,應立即停止?!?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