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一民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 茍波
本報記者 虞曄
書包多由家長拎著、爬三層樓就開始氣喘、體育測試拉不起一個引體向上……這樣的場景在當下的大中小學生中并不少見,“小胖墩”也成為青少年體型的高頻描述詞。日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上的研究發現,我國青少年體重持續增長與肌肉力量穩步下滑已形成鮮明反差。青少年“胖而無力”,不僅是體質健康狀態不佳,還會給成年后健康埋下隱患。
我國青少年肌力在下滑
基于2000~2019年間5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的結果,研究團隊納入133萬名7~22歲人群的體測成績,分析出兩大趨勢:肌力大幅退步、體重持續攀升。這種失衡并非局部現象,而是覆蓋全國的持續性危機。
數據顯示,2000~2019年,男性握力中位數由43.9公斤降至42.5公斤,女性由26.6公斤降至26.0公斤;男性立定跳遠(反映下肢肌肉爆發力)中位數從234.3厘米降至219.4厘米,女性從172.8厘米降至162.5厘米。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男性平均體重達52.4公斤,增長14.7%;女性從41.4公斤增至45.8公斤。理想狀態下,體重增長應同步帶來肌力提升,但當下兩者的關系正在“脫鉤”,青少年整體表現為“胖而無力”。
地域差異同樣顯著。華北、東北及中西部地區學生的肌肉力量下滑最明顯,這些區域恰恰是兒童青少年肥胖率較高地區。以東北地區為例,男女分別平均增重達9.2公斤、5.3公斤,居全國前列。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茍波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握力和立定跳遠是公認的肌力指標,前者主要反映上肢力量的發展水平,后者反映下肢肌肉爆發力。這兩項指標同時下滑,意味著青少年全身“肌肉儲備”在被削弱。
曾參與修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民說,“自《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發布以來,歷經3次修訂(最新一次修訂為2014年)。以大學男子1000米跑為例,1989年的及格線為3分55秒,2014年放寬至4分32秒。這意味著,當1989年剛剛及格的考生沖過終點線時,2014年的考生還落后了近150米?!?
研究指出,我國青少年肌力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肌肉強化運動不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2~17歲青少年每周應進行至少3次肌肉強化運動,但2019年《中國青少年體育活動與體質健康研究》顯示,僅38.2%的學生達到這一要求,且年齡越大,達標率越低。學業壓力與生活方式的雙重擠壓,正在“剝奪”中國青少年的肌肉力量。
當前,家長和學校普遍存在“重智輕體”的傾向。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日均學習時間達10.2小時(含課后作業、課外輔導),遠超教育部“小學生每日學習不超6小時、初中生不超8小時”的規定。運動常被認為“浪費時間”,甚至有家長擔心“運動影響學習的精力”。與此同時,出行依賴交通工具,日?;顒恿看蠓鶞p少;飲食中高熱量零食和快餐增多,膳食不合理現象愈發嚴重。在這種現狀下,肌肉既缺乏充分運動刺激,又得不到足量合成原料,再疊加心理壓力大、睡眠不足等問題,使青少年陷入肌力“不增反減”的困境。
肌力下降是惡性循環
若把身體看作一臺精密機器,肌肉則是維持其高效運行的齒輪,分布在每一處關鍵節點,既能帶動肢體活動,又可支撐機能運轉,還會調控代謝。當齒輪松動、流失,機器便會逐漸停滯與故障。一旦青春期錯過增強肌力的“敏感期”,成年后想“補回來”難度倍增。
肥胖會隱形。人體一天總能量消耗的70%來自基礎代謝,主要取決于“瘦體重”,即肌肉。每公斤肌肉在靜息狀態下每日可消耗75~110千卡熱量(1~2顆雞蛋的熱量),而每公斤脂肪僅為4~10千卡。若青少年長期缺乏運動,肌肉量逐漸流失、耐力下降,身體更易出現疲勞感,使人越來越懶得動。此時,基礎代謝水平下降,熱量消耗減少,多余熱量便會轉化為脂肪,引發肥胖。即使部分青少年體重正常,但體脂率高、肌肉量低。
血糖在失控。鍛煉時肌肉會主動吸收葡萄糖并轉化為能量,以維持血糖穩定。一旦肌肉量不足,多余血糖更易滯留在血液內,引發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風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針對1.2萬名12~17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握力低于同齡標準值的青少年,胰島素抵抗發生率是正常者的2.8倍。
“心病”趁虛而入。肌肉就像心臟的“輔助泵”,收縮時會擠壓血管,促進血液回流,減輕心臟負擔。若肌肉量衰減,相當于“輔助泵”減少,心臟需承擔更多血液負荷,長此以往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阜外醫院的研究證實,在不同性別人群中,握力每下降5千克,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便可增加16%。
運動能力受損。運動時,肌肉會持續收縮、舒張,產生的機械力便可“擠壓”骨骼,促進骨密度增加。當前不少高中生已出現膝蓋痛、腰椎間盤突出,就是因為肌肉量不足,無法為關節和脊柱提供足夠支撐,更容易發生損傷。更需警惕的是,青少年時期骨密度“儲備不足”,老年后肌少癥發生率增加,摔倒致骨折的風險會呈指數級上升。
青少年如何正確增肌
青少年如何判斷自身是否需要增???張一民給出一套簡單衡量標準:走路步幅變小、步伐不穩;爬3層樓就氣喘、雙腿發軟;握力明顯弱于同齡群體,若三種情況中出現任意一種,就需加強訓練。需注意的是,青少年增肌并非追求“大塊肌肉”,而是以提升肌肉質量和增強肌力為目標。
刺激肌肉,不強調太重。青少年力量訓練以中低強度、多次數為核心,重點是刺激肌肉生長,而非強調大負重,以免損傷骨骼和關節。12歲以下推薦自重訓練,如俯臥撐、波比跳、仰臥起坐、深蹲;12歲以上,可逐步引入啞鈴、彈力帶等輕負重訓練,初期使用小重量,每組動作重復8~12次,直至肌肉輕微酸脹,每次訓練30分鐘。在同一水平穩定鍛煉3個月后,可逐步增加強度或負重,比如跪姿俯臥撐過渡為標準俯臥撐、啞鈴增加0.5千克。
同時,每周加入1~2次慢跑、游泳等中低強度有氧運動,單次不超過40分鐘,以提升心肺功能。需提醒的是,訓練前后要各進行10~15分鐘拉伸,提升肌肉柔韌性,降低運動損傷風險。
補充蛋白,熱量有盈余。肌肉生長需“能量盈余+營養精準”,即每日攝入熱量略高于消耗,同時保證營養結構合理,避免攝入熱量過多導致肥胖?!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22)》建議,青少年增肌需遵循“高蛋白、中等碳水、適量脂肪”原則:
每日攝入1.2~1.6克/公斤體重蛋白質,比如60千克青少年每天需72~96克蛋白質,優選雞蛋、雞胸肉、魚、牛奶等。因身體無法一次性吸收過多蛋白質,注意分次攝入,比如早餐吃1個雞蛋+1杯牛奶(約15克)、午餐150克雞胸肉(約30克)、晚餐100克魚肉(約20克),加餐1盒無糖酸奶(約10克)。碳水化合物每日可攝入5~7克/千克體重,以“慢碳”為主,比如全谷物(燕麥、糙米)、薯類(紅薯、土豆)、雜豆,每餐約一拳分量,避免蛋糕、奶茶等易轉化為脂肪的精制碳水。
修復肌肉,要睡個好覺。青少年在深度睡眠階段會分泌更多生長激素,有助肌肉修復,促進生長發育。通常,入睡后1~2小時進入深度睡眠,此時運動造成的肌肉纖維微損傷會被修復,肌肉量隨之增加;睡眠不足、質量差,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減少,分解肌肉的皮質醇(壓力激素)升高,相當于“白天練的肌肉,晚上被分解了”。建議每天23點前入睡,保證7~9小時睡眠,睡前1小時遠離電子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