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王 彤
握固、叩齒、咽津、鳴天鼓,被歷代醫家視為“養生四寶”。它們并非一法通用,而是如同四位各有所長的良醫,守護人體的不同“要塞”。
握固,固護元氣之根。操作方法是:雙手拇指內扣于無名指指根處,其余四指握住拇指,力度適中,持久為佳。行走、靜坐、休息時皆可練習。拇指根部為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區域,四指握其上有助于收斂、固護人體寶貴的精氣神,減少耗散,尤其對腎氣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精神疲憊有益。握固還體現了中醫理論中的“肝主握”思想,經常鍛煉有助養肝。又因肝主疏泄,可調暢情志,故握固還能助人心神安寧,緩解緊張焦慮。
叩齒,強健腎氣之表。操作方法是:口唇輕閉,上下牙齒規律、輕柔叩擊,發出“咯咯”聲。每次做36下,以清晨、睡前兩個時間段為佳。腎主骨,齒為骨之余,叩齒直接振動牙根及頜骨,能激發腎氣、強健骨骼,腎氣充盈則牙齒堅固、咀嚼有力。另外,口腔與足陽明胃經相連,叩齒可活躍口腔周圍經絡氣血,改善牙齦健康、促進消化液分泌。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叩齒能增強牙周組織血液循環,鍛煉咀嚼肌群,維護牙齒穩固,對預防牙齒松動、牙齦萎縮有積極作用。
咽津,灌溉臟腑之田。操作方法是:舌在口腔內輕柔攪動,待津液滿口,分三次緩緩咽下,想象將其送至臍下丹田。咽津隨時可做,尤以叩齒后津液增多時為佳。唾液被中醫譽為“金津玉液”,是由腎精所化,經脾胃運化而成。咽下此津液能回補腎精,并直接滋養脾胃、潤澤五臟六腑,對陰虛火旺導致的口干咽燥、虛煩失眠有緩解作用?,F代醫學認為唾液中含有多種酶(如淀粉酶)、免疫物質(如溶菌酶)、生長因子等,吞咽唾液不僅幫助消化,更有助于保護消化道黏膜、調節口腔微環境。
鳴天鼓,醒腦通竅之功。操作方法是:雙手掌心緊捂雙耳,十指抱于后腦,食指疊于中指之上,稍用力下滑彈擊后腦勺(風池穴附近),耳中可聞“咚咚”如鼓之聲。建議彈擊24或36下,晨起、疲勞時操作為佳。彈擊震動直接作用于耳竅及周圍經絡,促進耳部及后腦血液循環,有聰耳明目之效,對神經性耳鳴、聽力下降、腦疲勞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另外,該動作直接刺激風池穴,能緩解頭部昏沉、幫助驅散風邪。
以上四個方法可依次練習,比如晨起先叩齒咽津,再進行鳴天鼓提神醒腦,日常行走靜坐可隨時握固守神。它們作用層面不同,卻能協同增效。需要提醒的是,養生非一日之功,細水長流方能奏效。鍛煉時應注意個體差異,如牙齒松動者叩齒宜極輕,中耳炎急性期暫緩鳴天鼓?!?